運動員出場,每個國家的運動員代表都帶著一個台灣孩童,小孩走在運動選手前方,身軀靈活地揮旗舞動,這一百名小孩,都是來自高雄囝仔舞團的小小舞者。
時光返回35年前,那時還被看成是文化沙漠的高雄,出現了專教古典芭蕾的張秀如舞蹈教學中心。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現代舞團開始於台北發展;而在南台灣,張秀如一步一腳印地澆灌著芭蕾,從芭蕾教學到民國八十一年成立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年年推出知名芭蕾舞劇或嶄新製作。
隨她練舞的學生,許多都成為當今台灣舞壇的中堅人物: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
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從小學跳到舞劇中的王子;連連獲獎的周書毅,升大學時特別到張秀如舞蹈中心學芭蕾,也參與「點子鞋」及「Yes, Ballet」;朱桂賢,從小跳到舞劇主角,到榮獲二○○八年國際芭蕾舞蹈大賽銅牌獎……。
不論後來選擇了芭蕾或現代,這些舞者所散發出的優美身體質感、精準動作質地、及漂亮紮實的芭蕾基礎,是從哪裡來的?
這一切,要從那個國中起就在舞蹈教室幫忙同學看動作、不相信自己轉不了那麼多圈、常常課後一直練習、被大家喚做「小老師」的女孩說起。
喜歡上芭蕾,張秀如記得欣賞來自美國、日本的芭蕾舞團來台演出,精湛技藝與線條之美讓她深為驚嘆;藝術圖書公司出版的芭蕾書籍,美麗的舞姿照片亦令她神往;資訊稀少的年代,她看著《美國舞蹈雜誌》上的照片,深知「那就是我想要的!」。
求學時讀商專學會計,下課後,沒升學壓力的她真正在舞蹈教室當起小老師。24歲時,張秀如正式開設自己的舞蹈教室,婚後的她搬到高雄,從此以高雄為芭蕾舞教學與創作基地,自己雖不再上台,但希望學生可以持續跳舞:「我的夢就是我的學生能夠跳得多好!」。
台下的她仍然熱愛跳舞,曾向游好彥、雷大鵬學習現代舞。每每拿開班所賺的錢,趁著暑假請大學生代課,自己赴美習舞,向芭蕾大師Stanly Holden學習芭蕾編作。這段進修經驗對張秀如來說相當重要:到美國也蒐集了許多芭蕾音樂回台灣配舞。
明敞的玻璃和訂製長沙發,讓家長在教室外就可看到小孩穿著tutu跳芭蕾,孩子們不會分心,不會被影響。「因為有一天是要站上舞台的!」張秀如說:「一進來,就應該是個很棒的舞者!」
1976年,她創辦張秀如舞蹈教學中心,執行芭蕾分級教學制度,建立正確與具特色的芭蕾教學系統,培育舞蹈專業人才。其後十年間,張秀如每年參加民族舞或現代舞的編創比賽,從小型舞到動輒百人舞,都榮獲冠軍或優等,也讓大家更認識她的舞蹈中心。
張秀如談到這套教學系統理念,首先強調:「古典芭蕾要有質感,技巧可以慢慢來。」她形容質感:「從內心傳達到手臂,再到手指尖,手指尖到了,眼神也到了。」
重點之二,「要先從群舞來訓練。」「群舞收放自如,才能挑戰獨舞、雙人舞。」從群舞的位置、整齊、準確控制起始,把多的收起來,將少的補足。古典芭蕾又須演戲,情感需要融入角色和戲的靈魂。
其三,雙人舞部分請來大陸師資教學,排練時注重情境、表情,讓主角經歷更多磨練。
張秀如於1985年引進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考試制度,於1988年首次舉辦英國皇家芭蕾(RAD)鑑定考試,1993年起舉辦更高級的專業芭蕾考試制度,年年請英皇學院派考官來台鑑定考試。讓孩童不只是學舞,更一步步朝向專業鑑定、專業舞者至登台演出之彩虹夢想。
學習芭蕾的歷程,芭蕾考試讓動作變得更紮實清晰。「芭蕾的一點點不一樣,會變成很大的不一樣。」專業級鑑定的水準甚至優於國內大學舞蹈班學生。若通過考試獲得證書,可作推薦甄試證明,申請國外學校可作專業證明替代考術科。
張秀如自己在芭蕾教育及管理方面進修不輟,除了取得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芭蕾教師資格,更去念了EMBA,將學到的企業經營知識及對專業品質的重視注入舞團。
1999年成立的高雄囝仔舞團讓學舞孩子更有舞團感受,認識完整的製作、精緻的演出,從教室淬煉至舞台表演。
而1992年創立的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則是她投入創作、製作、改編芭蕾舞劇,讓舞者在舞台發光的夢想基地。十幾年前她挑戰大型舞團才演出的《黑暗王國》,明年要公演《灰姑娘》。
「挑戰質感,與世界等級的質感,才是芭蕾的真正精神,而不是記多少動作。」張秀如堅持每年演出不能間斷:「芭蕾不能中斷。舞者一年不上台,會再也不敢上台,變得不能上台,所以要保持這份能力。」
此外,「讓舞者有個表演的希望!」即使政府單位對製作費用龐大的芭蕾舞團補助有限,她將舞蹈班收入悉數投入舞團製作。她看著學生一點一滴地成長,而為了學生,為了讓好舞者有好舞台——也為了讓自己圓夢,讓舞者跳得像年輕時看到的國際級芭蕾舞團那樣好,「我的舞團,是否能跳得那麼好?」
然而南北發展不均,人才不斷流失。左營高中雖是全國第一個舞蹈實驗班,但國立大學舞蹈科系皆設在北部,教育與表演資源集中於台北,南部留不住舞蹈人才,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也同樣留不住。舞者往往高中畢業後就北上打工學舞。
一位跟了張秀如十年的男舞者問她:「在台北機會比較多,待在高雄,我要怎麼辦?」舞者的職業出路實在太有限,芭蕾舞者更甚,多年的芭蕾舞者有的轉行當空姐、模特兒、保險業務員,或是轉跳民族舞或現代舞…‥
張秀如數十年的芭蕾用心,從教育到鑑定考試,從創作到製作,面對結構上的限制和南北差距,張秀如期盼政府支持芭蕾比賽,給予高額獎金,如同國際大城北京、上海、東京所做的。
「希望愛芭蕾的孩子不要放棄芭蕾,多去參加比賽。」她說:「希望大家多看到芭蕾,多運用芭蕾,台灣的孩子絕對可以跳芭蕾!」
遭遇逆境時,她總對自己說:「你自己喜歡的,你已經選擇了!」這個花園,張秀如悉心呵護,時光荏苒而不覺四季流逝,她頂著南台灣的舞蹈表演樑柱,從根基到茁壯,再累,再多挫折,「這不是說收就收。」張秀如說:「有一天,芭蕾會在這裡、那裡,到處開花。」淡淡地,卻是內心充滿喜悅。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