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的基礎183
徐弘毅:
1. 最穩定的原子,就是像鈍氣那樣,最外層的價電殼層填滿8個電子。
2. 通常,共價鍵電子位於二個原子之間的價電殼層,因此,我們可以把碳陰離子3個「σ鍵」上的6個電子納入價電殼層,加上2個「未鍵結的電子」,碳陰離子的價電殼層總共是8個電子,完全填滿,所以,碳陰離子應該相當穩定。
3. 「氫」與「碳」共價鍵結的時候,「氫」唯一的一顆電子,被質量更大的「碳」吸引成為鍵結電子,因此,「氫」的「原子核」多數時間處於裸露在外;這個時候,如果有「強鹼」靠近,氫的「原子核」很容易被「強鹼」的「負電荷」吸引而跑掉,把自己的「電子」留給「碳」。
4. 分子中的「碳」,失去「氫」的「原子核」、得到「氫」的「電子」,就變成「碳陰離子」。整個過程就是製造碳陰離子的方法:用「強鹼」使有機分子「去質子化」。
5. 一個分子的性質,與它的「電子軌域」密切相關。「電子軌域」構成分子的立體造型,軌域內缺電子還是多電子……,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它們跟其他分子的化學反應。
6. 因此,同樣都是以「碳」為中心原子,「碳陽離子」和「自由基」比較類似,「碳陰離子」則完全不同;「碳陰離子」和以「氮」為中心原子的「胺」類似。
7. 這是因為「碳陽離子」和「自由基」的電子軌域都是「sp2混成軌域」,分子造型是平面,都有缺電子的「p軌域」;「碳陰離子」和「胺」的電子軌域是「sp3混成軌域」,這是四角錐立體結構,不缺電子,稱為「等電子isoelectronic」。
8. 碳陰離子的碳,形式電荷FC是「-1」,意思是照它現在的樣子(碳陰離子),再跟其他原子共價鍵結,分享對方的電子,會造成碳原子的價電殼層多1顆電子,這樣當然不是很穩定。因此,碳陰離子最恰當的鍵結對象,是缺1個電子/帶正電荷1的金屬離子。
9. 一個自由獨立的原子,它的「電子」並非固定不動,因為「原子核」本身不斷旋轉、前進運動,因此,圍繞「原子核」的電子雲,有時會甩成偏向這一側,有時偏向另一側,不時變來變去。
10. 縱使是處於鍵結狀態的原子,它的最外層電子,也不可能固定不動。
11. 價電子有時比較靠近這個「鍵結原子」,有時比較靠近另一個「鍵結原子」。有時甚至會在鄰近的原子之間跑來跑去的,影響分子立體構造。為什麼會發生「電子」跑去別的原子的電子軌域這種事情呢?
12. 如果有1個「原子」,本身「電子」太多,而附近又有空的軌域缺電子,那麼,多餘的電子,就會被空軌域透出的微弱正電荷吸引而跑掉。我們以「碳陰離子」的共振結構來說明。
13. 「碳陰離子」的「碳」是「sp3混成軌域」,它在價電殼層的電子非常多,如果附近有一個π系統,2個鍵結原子的p軌域缺2個電子(上下2個藍色圓球中,沒有象徵電子的黑點的圓球,是空的p軌域),那麼,「碳」多餘的電子,就會被空的「p軌域」所吸引而跑掉。結果會如何呢?
14. 本來因為缺電而形成π系統的2個鍵結原子,得到2個電子之後,π系統立刻消失,變為單鍵。
15. 但是,本來有多餘電子的「碳陰離子」的中心「碳」,卻因為連續失去2個「電子」而變得缺電,出現空的「p軌域」,必須從附近的「鍵結原子」身上搶奪「電子」,這就造成2個原子的「p軌域」都各缺1個電子,形成新的π系統。「碳陰離子」的中心「碳」此時變成「sp2混成軌域」。
16. 由於新形成的π系統缺電,它又再度吸引了剛剛跑掉的電子回來,於是,新形成的π系統消失,碳陰離子又恢復「sp3混成軌域」,而附近的碳原子又恢復它們的π系統……,這樣週而復始,電子、π系統在幾個原子之間移來移去,稱為「共振」。
17. 在共振結構中,碳陰離子,受到附近π系統的吸引,不斷變成「sp2混成軌域」;這就是為什麼,共振結構中,碳陰離子比較容易變成跟π系統一樣的「sp2混成軌域」。
18. 簡單的碳陰離子是「sp3混成軌域」,如果它所鍵結的取代基都不同(未鍵結的電子看成其中一個取代基),理論上,它應該具有光學活性。
19. 但是,未鍵結的位置,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可以讓碳陰離子的3個取代基大幅擺動,來回各擺動一次剛好是二種鏡像異構物。
20. 由於,3個取代基來回翻轉的速度非常快,讓人沒有辦法分離出其中一種鏡像異構物,這二種鏡像異構物幾乎等於同時存,因此,碳陰離子稱為消旋化合物racemic mixture,意思是由二種鏡像異構物混合成的物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