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的歷史143
1. 節肢動物的特色是,一塊塊組合而成的幾丁質外骨骼,與分節的腳。
2. 外骨骼,由表皮分泌而成;外骨骼既是附著在肌肉上的肢體,也是保護身體的盔甲,但是另一方面,外骨骼也會限制身體長大,所以,所以如果動物的體型要變大就必須定期蛻皮。
3. 一塊塊接榫的外骨骼是節肢動物的重大演化特徵。外骨骼,不僅讓生活在海水中的節肢動物的身體,有支撐的力量與保護層,也讓演化史早期的節肢動物能從水中遷移到陸地棲息。節肢動物登陸的時間可追溯到4.15億年前。
4. 為了配合牠們精巧的外骨骼,節肢動物演化出複雜的肌肉組織,結構與其他無脊椎動物的肌肉組織截然不同。節肢動物大部分的肌肉,是朝向各個不同方向的絲狀結構,這讓牠們可以往各種方向移動。
6. 與環節動物的神經系統十分相似的地方是,節肢動物的神經系統包括背部的頭腦,含有神經節的腹部的雙神經索。(注:頭腦brain、神經節ganglia、神經索nerve cord。)
7. 節肢動物有各種覺器官(包括複眼),這些感覺器官隨著節肢動物的種類不同而不同。
8. 節肢動物有開放式循環系統。背血管中粗胖的部分稱為心臟,心臟會把血液擠壓到動脈;然後動脈的血液又從竇孔sinuses直接流進身體,浸潤細胞組織。最後血液回到心臟的尾部,再次由心臟壓縮輸送。
9. 大部分水生的節肢動物,透過鰓排泄含氮的廢棄物(多數是氨ammonia)。不過多數陸上的節肢動物有排泄器官稱為馬氏管Malpighian tubules,排泄物是尿酸。
10. 馬氏管能夠很有效率地吸收水分,保存體內水分,這是適應陸地生活的重要演化特徵。
11. 大部分的節肢動物性別是分開的,雌雄異體,公母分開。所有的陸生與大多數的水生節肢動物進行體內交配,體內交配的優點是可以保護配子,避免精卵乾掉死亡。
12. 外骨骼、馬氏管和體內交配的演化,讓節肢動物有辦法在陸地生活。
13. 大部分的節肢動物的繁殖方式是,雌性的動物把受精卵生到外面的環境,然後卵孵化成某種幼蟲,幼蟲經歷好幾個階段的脫皮蛻變後變為成蟲。
n 翻譯編寫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的《Biology-An Exploration of Life生物學》
n 圖片來源:universe-review.ca、www.everythingabout.net、BioBookDiversity
徐弘毅:
1. 所有現存的生命,都是通過物競天擇考驗的優勢物種。他們到底有什麼優異之處?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2. 節肢動物的優勢: 1.分節的腳與多方向發展的絲狀肌肉,使牠們有靈活的運動能力。2.發育完善的神經系統,大腦、神經索與感覺器官,使牠們對外界的變化靈敏。3..陸上節肢動物有排泄器官馬氏管,馬氏管能有效吸收水分,再排出尿酸,保持體內水分。
3. 節肢動物的外骨骼,是優點還是缺點?外骨骼能協助支撐身體,也是很好的保護層,這是優勢;但是缺點是會限制身體長大,如果肌肉組織長大了,必須要定期蛻皮換殼才行。
4. 外骨骼應該還有一個缺點,限制運動的靈活度。螃蟹跟章魚相比,螃蟹移動速度遲鈍很多,這應該跟牠們身上外骨骼構成的重殼有關。
5. 不過,假如節肢動物的外殼的重量能夠下降,肢體的關節多一些,肌肉與神經組織發育更好,應該就能克服這個弱點,事實上,有許多昆蟲,例如蚊子,移動速度就非常快速。
6. 節肢動物的開放式循環系統,是優點還是缺點?由於節肢動物的身體是被外骨骼包裹起來,血液、體液是裝在一個有隔離性的容器裡面,不容易流失或蒸發,所以,任由血液流出血管,浸潤組織,是可行的。
7. 如果是外皮薄、體液比較容易蒸發或擴散出去的動物,例如環節動物門的蚯蚓、軟體動物門的烏賊,就需要封閉式循環系統來輸送血液與養分,以確保每一個器官都得到充分的養分與新陳代謝。
8. 節肢動物演化出體內交配的繁殖方式,避免受精卵在最脆弱的階段乾死或成為其他掠食者的食物。
9. 演化最終的目,並不是只生命個體自己的生存而已,更重要的是延續族群的生命。為了使自己與族群繼續生存下去,生命必須不斷地因應環境,改變自己。
10. 伯斯卡爾:一切藉著進步完成的事物,會因為進步而再被毀掉。
11. 莫泊桑:世上的人大部分都做一樣的事,沒有什麼特別,從出生到死亡為止,值得紀念的只有四件事情而已:一、結婚。二、孩子出生。三、父母去世。四、自己去世。
12. 安得烈基度:當我死後,因我而可以使人們更幸福、更偉大、更自由時,我的心就暖和了。為了人類未來的幸福,我做了我本分的工作。
13. 斯威夫特:世界上的事物,沒有絕對成功,只有不斷地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