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原理啟迪128
1. 我們要如何把分子動力理論修正成符合真實氣體的行為模式?1873年,凡德瓦Johann van der Waals提出一個公式解決這個問題,凡德瓦是阿姆斯特丹的物理教授,他因為這個學術著作而在1910年獲得諾貝爾獎。
2. 跟隨他的分析的步驟,我們先從理想氣體定律開始:
P=nRT/V
注:P是壓力;n是氣體粒子的莫耳數量;R是把溫度與粒子數量轉為粒子撞擊容器力量的常數;T是溫度;V是體積。
3. 特別注意所描述的氣體,是假設性的氣體,這種氣體沒有體積、氣體粒子彼此也不會交互作用。可是,實際上由原子與分子組成的氣體分子是有體積的。
4. 真實氣體佔據的體積,是小於容器體積的,氣體粒子自己的體積會佔掉一部份的容器空間。
5. 考慮到這個誤差,凡德瓦把「容器體積V」減掉「氣體分子體積nb」,來呈現出真實的體積;n指氣體的莫耳數,b是實驗所得的常數。所以,氣體分子在容器中實際上佔據的體積是「V-nb」。
6. 修正理想氣體定律,得到以下的公式
P’=nPR/(V-nb)
這樣一來,氣體粒子群的體積就從容器體積中扣除掉了。
7. 下一步是要考慮,真實氣體中氣體粒子彼此的吸引力。粒子彼此的引力,造成實際觀察到的氣體「壓力Pobs」,小於理想氣體的壓力,因為理想氣體設定這些氣體粒子彼此沒有交互作用:
Pobs=(P’-修正因素)={〔nRT/(V-nb)〕-修正因素}
8. 分子間引力的效果可以用以下的模型說明。當氣體粒子彼此非常接近的時候,就會出現引力,這股引力造成粒子撞擊牆壁的力量,比理想模型預估的弱一些。
n 翻譯編寫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徐弘毅:
1. 「實際觀察到的氣體「壓力Pobs」,小於理想氣體的壓力」,這是錯的,實際觀察到的氣體壓力,可能小於理想氣體定律預期的壓力,也可能大於理想氣體定律預期的壓力。
2. 依據「氮氣N2」、「甲烷CH4」、「氫氣H2」與「二氧化碳CO2」,在溫度200K的時候,以不同壓力測量,所觀察到的PV/nRT的實驗結果如下:
3. 「氮氣N2」在壓力300atm以下的時候,PV/nRT的比值,小於理想氣體定律的比值「1」;壓力超過300atm的時候,PV/nRT的比值,大於理想氣體定律的比值「1」。這代表什麼意思?
4. 當壓力小於300atm的時候,「氮氣N2」(1)同樣壓力下,實際「氮氣N2」氣體的體積小於理想氣體的體積,或者(2)同樣體積下,實際「氮氣N2」氣體的壓力小於理想氣體的壓力。因此,「壓力×體積」÷「莫耳數×常數×溫度」,才會小於理想氣體定律的比值「1」,PV/nRT<1。
5. 在壓力大於300atm的時候,「氮氣N2」(1)同樣壓力下,實際氣體的體積大於理想氣體的體積,或者(2)同樣體積下,實際氣體的壓力大於理想氣體的壓力。因此,「壓力×體積」÷「莫耳數×常數×溫度」,才會大於理想氣體定律的比值「1」,PV/nRT>1。
6. 同樣地,「甲烷CH4」在壓力400atm以下,(1)同樣壓力下,實際氣體的體積小於理想氣體的體積,或者(2)同樣體積下,實際氣體的壓力小於理想氣體的壓力。因此,PV/nRT<1。
7. 「甲烷CH4」在壓力400atm以上,(1)同樣壓力下,實際氣體的體積大於理想氣體的體積,或者(2)同樣體積下,實際氣體的壓力大於理想氣體的壓力。因此,PV/nRT>1。
8. 「二氧化碳CO2」的分界點在500多atm的位置。
9. 而「氫氣H2」則是隨著壓力上升,「PV/nRT」就愈來愈大於「1」,這顯示(1)同樣壓力下,實際H2氣體的體積大於理想氣體的體積,或者(2)同樣體積下,實際氣體H2的壓力大於理想氣體的壓力。
10. 為什麼會這樣?這應該是因為,當壓力增加,氣體密度提高,氣體粒子彼此的距離縮小,1.縮小到某個中等距離範圍之內,粒子彼此的引力增加,2.但是如果壓力繼續增加到更大,粒子彼此的距離縮小到太小,粒子反而因為彼此太靠近而互相排斥。
11. 壓力太大,密度太高,粒子的斥力增加造成的結果是,粒子碰撞容器牆壁的力量增強、或速度加快、或頻率增加;也就是,在同體積的情況下,壓力比理想氣體所預期的增加,或者同壓力的情況下,體積比理想氣體所預期的大。
12. 以氮氣的粒子來說,當壓力小於300atm的時候,粒子彼此的引力增加,在同體積的情況下,「觀察到的壓力Pobs」小於「理想氣體定律預期的壓力」;但是,當壓力大於300atm的時候,「觀察到的壓力Pobs」大於「理想氣體定律預期的壓力」。
13. 而「氫氣H2」增加壓力,提高密度,距離縮短,只會造成壓力不斷上升或體積不斷擴大,「壓力×體積」的數值永遠高於理想氣體定律所預期的。為什麼會這樣?下面會解釋原因。
14. 粒子的凡德瓦力,就是牛頓萬有引力的延伸。牛頓的萬有引力,雖然指出粒子之間存在引力,「引力大小」,隨著二個質點(粒子)的質量愈大而變大,隨著二個質點(粒子)的距離愈小而變大。
15. 但是,牛頓也提出三大運動定律,補充萬有引力的性質。這三大運動定律包括1.慣性定律2.運動定律。3.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以上這三個因素會影響引力狀態。
注:萬有引力=「宇宙間的一切物體,彼此有一個吸引力的作用,其大小與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物體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運動定律F=ma 力=質量×加速度。
16. 像「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氮氣N2」這類質量比較大的氣體粒子,壓力在某個標準之下,氣體粒子會因為密度變高,彼此距離縮短,而產生引力,減緩粒子對容器的撞擊力量;但是,壓力太高的時候,氣體粒子密度太高,彼此距離太短,會發生反作用力。
17. 發生反作用力的原因是,每個氣體粒子有自己的運動慣性,需要一定的活動範圍,低於這個活動範圍,氣體粒子就會用力推擠侵入的其它粒子,而增加粒子彼此的碰撞,因此增強了氣體粒子撞擊容器牆壁的力量。
18. 而「氫氣H2」從壓力大於0 atm開始,彼此就沒有任何的引力,這可能是因為「氫氣」本身是由「1個質子」與「1個電子」組成的,十分容易展現「質子」正電荷的性質,因此,彼此稍微靠近一點,就產生斥力,發生同性相斥的現象。
19. 凡德瓦的公式,「Pobs=(nRT/V-nb)-修正因素」。雖然有減掉粒子彼此引力造成的「修正因素」,但這並不代表,「觀察到的壓力Pobs」,一定小於理想氣體定律所預期的壓力,因為,「修正因素」可能是正數,也可能是負數,也就是粒子彼此之間可能出現引力,也可能出現斥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