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北市府沒說清的都市更新

【摘要8.19.2010張維修 蘋果】 今年八月起跑的「容積加兩倍,舊屋免費換新屋,附帶停車位」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其他各縣市也準備跟進放寬容積率。


北市府為此舉辦幾十場政策說明會,而且兩黨市長候選人對此政策難得意見一致,許多議員候選人甚至將都更列為免費諮詢的選民服務項目,都更已成為全民運動。然而,容積獎勵所帶動的都市更新,真能帶領我們邁向美麗新世界嗎?


北市府說,為了保證四、五層樓的地主可以一坪換一坪,所以容積要兩倍。但是,我們都知道「容積」是都市空間的發展權,也是全民的公共財,都市發展權是公共設施的服務水平與環境品質


因此,在國外,容積獎勵是用在少數特定地區,是引導城市發展,實現城市願景的重要機制,而必須謹慎使用;在台灣,容積獎勵卻是市政府和建商的廉價印鈔機,淪為財務平衡工具


尤其這種全市性的容積獎勵,只會在更新前後「價差比」最高的地方,才有可能實現;而缺乏發展動力、老舊、需要再發展的社區,其容積往往不是不足,而是用不完,因此在市場的邏輯下,將導致城市內部不均等的地區發展,持續惡化


其次,若要放棄容積率管制,走向開發許可制,那麼相對的資訊公開透明、公民參與審議的法令機制在哪裡?現階段公共設施服務水準是否已經完備?


舉例來說,連台北市最精華地區師大旁的錦安里,下水道建設尚未全面覆蓋,更遑論其他。容積增加居住密度提高,豪宅可以獨善其身,但是周邊公共設施及環境品質勢必下降


房價高漲,以容積獎勵帶動的豪宅化與房價差為目標的都市更新,即使增加住宅單元的供給,也將是富人炒房者的遊戲,不會出現一般市民的可負擔住宅。


況且,短線炒作的四、五層樓公寓更新要兩倍容積,那麼將來七、八層樓公寓豈不需要五倍、七倍?台灣的環境與生活品質是否還能承擔發展掛帥思維主導下的創造性破壞?


都更,成為全民運動,許多案例已經出現老鄰居們互相猜疑,本來預期得以改善實質環境,沒想到卻瓦解了慢慢營造形成的社區,左鄰右舍變成捍衛個人利益的私有產權代表人,城市不再屬於廣泛意義的市民,承租戶的居住權無人聞問,更別提底層弱勢該往哪去?


今天因為不參加都更,而可能戴上釘子戶的帽子。 其實,許多市民也不是不願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而是痛恨政府施政總向建商和財團利益傾斜。「一坪換一坪,免費換新屋,還附帶停車位」,不過是「實坪換虛坪,房間換雨遮,土地持分換建商利潤」。


我們真正期待的都市再發展,須要有信任的基礎和公平分配機制,而不是不斷提高倍數的容積獎勵,也希望都更的目標在於市民可以參與城市未來發展,共同建構文化、生態、歷史和記憶的生活價值 ,而不是訴諸房地產價值倍增的誘惑。【台灣大學城鄉所博士候選人、無殼蝸牛聯盟政策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