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藻類群體披露的多細胞演化史


生物學的歷史98


1.     綠藻有一個演化趨:有機體彼此聚集的方式愈來愈精細複雜


2.     團藻群體系列」或「會活動的團藻群體系列(volvocine or motile-colony series),就是一個物種,從單胞藻的單細胞狀態,漸漸進展到叢聚在一起、精細分工的系列過程。


3.     「團藻聚集系列」的演化趨勢有:(1).聚集成為一個群體的細胞愈來愈多。(2).叢聚在一起的細胞,彼此運動協調愈來愈好。


4.     (3).細胞功能分工愈來愈細,尤其是「營養細胞」之間的分工(注)。


注:營養細胞vegetative cells,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和其他新陳代謝活動,但是不會變成生殖細胞。


5.     (4).各個營養細胞,彼此互相依賴需要的強度愈來愈高,甚至讓它們沒有辦法離開群體生活,因此如果這個群體被破壞,群體內各個細胞也無法生存下去。


6.     在「團藻群體系列」,另一個重要的演化趨勢是, 它們從「isogamete同形配子」(同性結合)轉變為「精卵結合oogamy」(異性結合)。


7.     盤藻Gonium」的有性生殖非常類似「單胞藻」:在某些情況下,細胞會生產「同形配子」(下一模一樣的蛋,不分精、卵),「同形配子」會兩兩結合形成「接合子」,然後透過減數分裂產生新的子代細胞,這些新的子代細胞將分裂組成新的群體。


盤藻Gonium


8.     實球藻Pandorina」的有性生殖是「異形配子heterogamous」,意思就是,它會產生二種配子,比較大的「雌性配子」,比較小的「雄性配子」。這二種配子都有鞭毛,能夠自由地游泳活動。


實球藻Pandorina


9.     團藻Volvox」的有性生殖也是「異形配子heterogamous」,但是,「雌性配子」沒有鞭毛,一直待在親代細胞裡面,而且就在那裡受精。這種「異形配子」,只有雄性的配子有鞭毛、能活動,雌性配子是沒有鞭毛、不會移動的蛋細胞,雌雄異形配子結合,稱為「精卵結合」。


團藻Volvox


10.  精卵結合是所有陸上植物的特徵。


11.  我們追溯「盤藻Gonium實球藻Pandorina團藻Volvox」系列,意思並不是說每個物種是從前面那個物種演化而來的(例如,意思並不是團藻從實球藻演化而來),既有的證據沒有辦法判斷它們彼此到底有沒有演化的關係。


12.  但是這個系列提供一些資訊,讓我們思考複雜的群體可能的演化方式,並且指出一個方向,多細胞藻類後來很可能演化成各種植物。


13.  雖然多細胞動物應該不是從團藻或其他種類的植物細胞演化而來,但是應該也是一個十分類似的演化系列,從單細胞的有機體開始,然後逐漸演化成動物界的多細胞生物。(翻譯編寫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的《Biology-An Exploration of Life生物學》)


 


徐弘毅:


1.     一九六○年以前,現代主義者總是關注「公平正義和法治」的概念。一九六○年以後,後現代主義者比較重視「務實的解決弱勢族群的各種問題」,以及「各種現實、現象給予清晰的說明與解釋」。


2.    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認為,人類必須勞動或征服自然,才能存活人類的勞動,必須透過彼此的互動、合作,才能成功。


3.     根據亞當‧史密斯,經濟均衡的維持,必須透過生產者之間的競爭或互相依賴,經濟生產對社會產生影響;在自由公平的市場中,「生產」與「消費活動」自由協調,所以,社會發展的重點是建立「公平、自由、競爭」的社會制度


4.     一般學者將「後現代社會」定義為:1960年代晚期,所興起的社會制度與社會生活的「再組織」模式,這主要包括資訊科技、全球傳播媒體、文化多元主義、經濟無國界。


5.     社會學理論發展的目的,在於以某種思考邏輯去理解這個世界,產生了對世界的新發現,或是對以往看法的修正。理論,是用來作為社會改革、進步的計畫。


6.     研究觀察社會現象的基本能力是「理性」,它意味著嚴謹和有條理的質疑,有嚴密思考的邏輯,去推測事件的因果關係與背景


7.    「現代化的社會」需要具備充滿濃厚的「啟蒙氣氛」,人人追求知識、理想,並且深信歷史乃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未來才有希望,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知性、創造性的樂趣。


8.     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是人人為了改善社會而努力,不是單為一己之私而生活。


9.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個人的素質提升,社會環境就會進步。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承先啟後」的重要性。


10. 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地了解自己的社會的真實狀態,以理性的態度去解釋社會發生的現象,去歸納分析,針對真實的問題,務實地研究改進對策,而擬定出改革計畫,檢討成敗。至少,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家庭以及鄰里,富有活力,充滿啟蒙氣氛。


 


圖片來源:


http://www.jochemnet.de/fiu/bot4404/BOT4404_28.html


http://www.aquamax.de/HG06UG06.htm




工程防災 地質法何在

【賴明煌 中國時報2010.04.28摘要】國道三號高速路,在基隆八堵區中股地區走山崩塌三百公尺,其預力型跨越橋也同時折斷落橋,崩塌處盡是鬆軟的風化黃土,下方雖有公路護坡工程來保護國道三號公路通過所開挖的坡趾,但側壓力過大一併破壞。


這次山崩讓人難過,加上以往公路或社區類似災難,我們實在應積極思考防範於未然,而一部趕得上時代變遷的《地質法》是最基本的。


    民國63年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八堵交流道離上述災變距離約三公里,在豪雨後發生更嚴重山崩,死亡人數達36人。86年汐止林肯大郡災變現場約六公里處,順向坡滑動崩塌釀成28人死亡。


據現場影像研判,該工址為中世紀沉積岩大寮層與南港層海相地層,走向約為北偏東七十餘度的順向坡,地層與地表之傾斜角約為三十度以內,地質構造約為厚層砂岩夾薄層頁岩。


故在雨水滲流入表層的粉質砂層後,在不透水層頁岩軟化浸濕,讓其原有土層摩擦力強度與護坡擋土不足抵抗,呈現飽和狀的側向滑動力,遂造成大面積超過每秒十公尺以上急速崩塌滑動。


    這個月初,《地質法》草案被部分立委以「配套不足」退回再次延議,此法案躺在立院達13年之久,曾因天災所致社會壓力而有三讀通過紀錄,但卻又被復議而擱置迄今。遭此延宕,最高興者恐怕就是握有大筆取得的成本低的危險建地之財團


該法案85年提出後,經歷汐止林肯大郡崩塌,89921大地震,及去年小林村滅村事件。面對今日國道崩塌與多處社區邊坡滑落案例,加上全球日益險惡的氣候變遷,社會各界應要求政府,須有一套可規範與協助建築開發行為的地質法令,確保生命財產安全與開發建商權益。


    就像民眾重病到大醫院,進行抽血與照X光或超音波甚至斷層正影掃描,均是必要的就診前瞭解病因的手續,根據這些科學數據,醫師才敢斷病下藥並觀察與修正。這些醫學檢驗步驟相對工程就是地質資料準確擷取,以進行客觀科學評估與地質災害敏感區資訊公開等措施,以利提供建物規劃設計時,能夠趨吉避凶、以便危地不居或加固結構。


    例如《建築技術法規設計施工篇》十三章就規定:發生七級地震之斷層兩側一百公尺內不得建築開發。而地質法或其實施細則,更應明訂對環境敏感地區的定期監控,就社區居住而言,也讓民眾能夠理解安心。


    其實,倘若這些阻礙《地質法》的立委,能轉個面向從民眾的角度利益作出發點,讓該法案順利通過,並交總統公布實行,以堅若磐石的穩固基地與耐震的地質環境,作為房地產促銷的安全品質保證,也是對辛苦一生才能買到房屋的庶民最好保障。


並可淘汰目前很多短線操作的不良建商,隨便以華而不實廣告掩蓋危險素地開發與低購價爛招手段,讓國內房屋市情的惡質競爭,忽略重要環境地質與結構安全才是購屋首要。


    呼籲盡速通過《地質法》,讓國內的公共工程與營建市場,回歸到安全健康的建構環境,保護民眾交通安全與購屋權益,也保障建商購地開發與政府機關的安全。(作者為土木工程技師)


都市更新 應考慮環境衝擊 【歐陽嶠暉 中國時報2010.04.28摘要】  台北市擬對屋齡30年以上的29萬戶老舊房屋,放寬一倍容積率。其目的是希望能夠抑制房價,但在決策過程中可曾考慮過,對既有維生系統與都市環境的影響?


    都市維生系統,包含電力、電訊、自來水、瓦斯、汙水下水道和交通設施等,是依據都市計畫土地利用之建蔽率及容積率,換算人口密度,用以估計設置各項設施的容量。


現在突然放寬一倍,對既成市區之各項維生系統的需求,將增加一倍;原有的設施將會不敷使用,包括自來水、瓦斯可能有壓力不足的問題,此外也可能影響到消防用水、汙水下水道管徑不足排水,汙水處理場處理容量不足


    再者,每戶增加一車位,突然增加數十萬台車輛(原公寓多半無車位),其對於都市交通造成的負荷與空氣汙染,是否有完整的評估與對策?


    台北市由於都市化造成都市極度不透水化,市民生活利用能源及車輛排出廢熱,已造成市區相當嚴重的溫暖化現象。尤其在夏季悶熱,溫度增加達攝氏五度,已影響市民生活品質、增加能源耗費及生態環境甚鉅。


若再放寬容積率,而增加的116萬人,他們的生活活動所排出的廢熱,將使溫暖化現象,更加雪上加霜。


    都市建築容積率,多以市中心較大,因此市中心區多為高層建築物,而周邊的建物較低,以利於從都市外圍吹進來溫度較低的冷風,得以在市區流動,形成循環,促使氣流從市中心上升,以降低都市溫度及空氣汙染。


而現在多為高度較低的周邊老舊建築物,因放寬容積率而增高一倍,將阻礙冷風吹入市區,使市區更悶熱、都市氣候變化更大,汙濁空氣更無法擴散,將使都市的生活品質更加惡化。    


台北市以永續生態都市為努力的目標,但現在此一放寬老舊建物容積率的政策,是否與永續生態都市相違背?不曉得台北市都市更新委員會的委員們在決策過程中,是否有檢討過維生系統的更新不易,而且正因為系統化,所需要的改善經費更多


另外,各位委員們是否曾檢視老舊建築物全面增高一倍後,其所造成更嚴重的都市溫暖化,甚至使得台北市成為未來的「火爐」之風險?若要台北市保有永續生態都市之面貌,則都市更新委員會的因應措施又為何呢?(作者為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榮譽教授)

一群工程教授的懺悔

【摘要4.27.2010陳政宏、洪文玲、王治平 蘋果】身為國立大學工學院的教授,我們要向社會大眾道歉,因為最近發現我們的工程人才培育體系有明顯的問題,造成社會上許多紛擾。


以最近「中科園區34期的環評事件」為例,環保署還花近百萬元刊登廣告來反駁對其不利的法院定讞判決。


從這些技術官僚的回應來看,環保署這些國立大學工學院研究所畢業的高官們,出現幾種工程教育培育不良的問題:對工程科技的本質、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民主政治、社會運作、多元文化的認識貧乏,錯誤百出,卻自恃工程專業,排斥常民對相關議題的解讀,以傲慢態度處理這些複雜的議題。


法院判決書:環評委員所使用的資料不充分,因此其判斷也會有問題。環保署認為只要廠商補足資料就好,忘記補了資料後也需重新判斷、檢驗原來的研究是否適用,是否需要重做


環保署曲解判決書論理的說法與態度,不僅被質疑為護航,也顯示具工程背景的科技官僚對科技本質、風險與決策的素養,反而比法官還差!真令我們羞愧。


其次,風險評估研究者已在拿捏專業倫理的平衡點:既不指責委託者使研究受限,又以研究方法的說明,呈現其應用之侷限,試圖既不失去對委託業主的誠信道義,也不違背社會公義與科學專業。所以這需要小心解讀;法官讀懂了,官僚卻對專業倫理與科技本質有誤解。


再者,環保署登報批評法院判決是「破壞現行環評體制」,言下之意是1.法院不能用判決來修正行政體制的缺失嗎?還是2.法官沒資格批判環評體制,只能由科技專家與官僚來修改呢?這是何等公然破壞民主運作、反民主政治的思維?


他們似乎也對制衡行政權的原則相當陌生;或者帶著專業的傲慢,認為只有科技專家有資格談科技的問題。這不僅是修辭有雙重標準,還加上帶著專業傲慢的態度回應民眾,好似只服務廠商,失去擔任把關者的立場,都相當可議!


重大的科技政策,應由社會各部門民眾共同參與決策的機制。我們工程教師也應深切反省,改變目前偏重技術能力的課程設計。因為再多的研究、論文、發明、專利,也換不到技術人對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與素養


而握有公權力與行政資源的各部會技術官僚,也宜儘速進修,提高有關「科技與社會」、「風險與決策」、「民主政治」等「非技術」能力與素養,方為全民之福。


【陳政宏為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洪文玲為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治平為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Porsche Panamera Turbo德國斯圖加特


【摘要2009/10/20高英凱】這輛車重近2噸、車長近5米的Panamera Turbo,引擎蓋下蘊藏500匹最大動力的4.8V8引擎,透過PDK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徐徐穩穩地催送,71.4公斤米的強大扭力,讓人初接觸時,不自主地謹慎駕馭以對。

Panamera Turbo實際回應的感受,反倒是令人出乎意料的穩重踏實,安心、無須緊繃的舒適移動。而要對應高速需求時,這顆雙渦輪增壓V8的動力更是隨傳隨到毫不遲疑,整體動力反應設定得可柔穩、可勇猛。


4.8 V8雙增壓引擎瞬即推送的扭力,是股內力深厚的不絕勁道,讓你不僅有「貼感」十足的物理反應,再加上縱向G值變動過大後,帶點微微暈眩感的生理反應。


Panamera Turbo方向盤來自四輪回饋的道路感,通過起伏路面時,懸吊吸納能量所需的運動行程,Panamera都處理地相當乾脆與沉穩,不易顯露疲軟支撐表現與惱人的晃震餘波,讓人感受到Panamera異於別人的設計。

Panamera高速行駛的油耗經濟性,符合EU5排放標準的Panamera Turbo,原廠高速油耗測試數據擁有11.2km/l的良好水準,能達到這點,Porsche除導入提升引擎運轉效能的DPF缸內直噴科技。


加上VarioCam Plus可變汽門正時與揚程系統外,Porsche在新一代產品首次搭載的七速PDK雙離合器變速箱也有功勞,這一點,在高速公路也有所體驗。當天在限速120km/h的高速路段,以最高速限的定速行駛,感受Panamera的沉穩與靜肅性。

儀表顯示已突破200km/h關卡,但是應該隨之放大的車身與後視鏡風切聲、底盤氣流噪音與底盤高速行駛時帶來的輕浮感,在這輛Panamera身上卻沒有「預期」的放大反應,好似天生就用來高速巡航般地,不論是直線還是高速過彎路段,Panamera Turbo帶來令人滿意的一路沉穩

跑車化的設計概念,讓隨便坐在Panamera獨立四座座椅的每一個人,除擁有豪華房車該有的舒適質感外Porsche還堅持給每個人,都能享有運動桶椅的「熱血」待遇,說真的,這樣的座艙氛圍非常新鮮。

Panamera擁有一眼就可看出的Porsche車體線條,流線車頭與Turbo車型不可少的深色大進氣壩,搭配引擎蓋兩旁葉子板刻意的壟起,營造類似Porsche 911 Turbo的熟悉肅殺樣貌。


接著,經典的流線車頂線條,到圓渾飽滿的車尾與寬厚外擴的輪拱,也是Porsche性能跑車不可少的造型元素,可以這麼說,在放大為4,970mm車身、2,920mm長軸距與多了兩門後,Panamera渾身的造型元素,仍然是純粹的Porsche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單胞藻十分類似古代的綠藻

生物學的歷史97

1.     單細胞的綠藻:「單胞藻Chlamydomonas」,可能十分類似古代的有機體綠藻的祖先。

2.     單胞藻有許多物種生活在溝渠、池塘和淡水中,也常生活在土地裡。一個單胞藻,形狀是卵型的,前頭有二個鞭毛,身體裡面有很大的杯狀葉綠體

3.     單胞藻通常會無性生殖分裂成4個、8個、16個或更多的子細胞,這些子細胞會長出細胞壁和鞭毛,然後打破母細胞跑出來,成為「遊走孢子zoospores」。

4.     遊走孢子是會活動、無性生殖的細胞,不過它們並不是像精卵那樣的「配子gametes」。很快地,每個遊走孢子都長大,完全了無性生殖循環。

5.     在某些情況下,單胞藻會以「有性生殖」當成生命週期的主要型態。成熟的單胞藻有絲分裂產生許多「配子細胞gamete cells」,這些「配子細胞」發展出細胞壁和鞭毛以後,就從母細胞裡面跑出來。

6.     然後,2個配子細胞結合(類似精卵結合),產生一個「雙倍體diploid」細胞—接合子zygote,接合子會長出很厚的細胞壁。

7.     當外在環境適合生長,接合子就會發育,透過減數分裂繁殖出4個(或8個)新的鞭毛單倍體,然後從接合子跑出來,到外面有水的環境生活。這些新細胞很快地成熟長大,並且完成有性生殖循環。

8.     多數單胞藻物種的有性生殖模式單純,所以,它們是研究有性生殖產生方式的好教材。

9.     這些配子的外觀十分相似,沒有辦法分辨誰是雄配子(精),誰是雌配子(卵),這種情況稱為「同型配子isogamy」;這很可能是藻類的原始型態。

10.  「單胞藻chlamydomonas」的「同型配子isogamy」,除了體型小一點之外,跟母細胞非常相似;「同型配子isogamy」可看作是小號的單胞藻,它們會互相結合,這種行為就像精卵之類的「配子」。

11.  單胞藻的生命模式,很可能就是古代生物的情形,演化到後來,配子特化成有陰陽二性細胞(精或卵),這就是多數高等植物和動物的特徵。

n   翻譯編寫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的《Biology-An Exploration of Life生物學》;圖片來源:Biologyjunction.com、維基百科

 

徐弘毅:

1.     成熟的單胞藻有「粒腺體」與「葉綠體」,粒腺體是動物細胞攝取能量的胞器,葉綠體與粒腺體是植物細胞攝取能量的主要胞器。

2.     依據內共生理論,葉綠體或粒腺體很可能是寄居在一個大細胞內的小細胞。那麼,單胞藻就是同時被葉綠體與粒腺體寄居。這樣有什麼生存優勢嗎?

3.     葉綠體能夠捕捉太陽的能量,協助身體代謝、合成澱粉等醣類分子儲存能量。葉綠體製造的澱粉等醣類分子,被胞器消化之後,粒腺體能夠把澱粉等醣類分子食物,轉換成胞器需要的能量貨幣ATP,源源不絕地供應能量。

4.     單胞藻同時有葉綠體與粒腺體,就像同時擁有二座發電廠,如果它在自然界的競爭對手只有一座發電廠,那麼,單胞藻就是最有競爭力的。

5.     葉綠體有太陽光照的時候,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與「水」。粒腺體吸收「氧」,排放「二氧化碳」。有太陽的時候,粒腺體吸收的剛好是葉綠體的排放的產物。

6.     單胞藻自己就是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它讓二種寄居的物種,粒腺體、葉綠體在自己的體內找到共生的平衡點。

7.     粒腺體、葉綠體進入單胞藻,也刺激單胞藻內原有的胞器演化出新的功能,更有效分工,例如能修飾、分配蛋白質的高基氏體。自然界的地球生態,動物(粒腺體族群)與植物(葉綠體族群),就像是單胞藻體內平衡系統的放大版。

8.     不同的族群要共生,社會或組織必須有一套公平正義的標準,讓每個人自由競爭,按照個人所行來報應,然後社會才能達到生態平衡。

9.     基督教的誕生,就是因為耶穌、保羅訂下各種「大的服侍小的」道德標準,使徒全力以赴實踐,才使得各種人才都願意在教會中發揮才能。美國、英國、德國就是以基督教教會為雛形發展出來的社會,也成為國際上最重視人權與公平正義的國家。

10.  「基督徒的生活守則」,就是基督徒平常生活的時候,要互相提醒、互相學習的生活重點,每一個項目都要熟練,要有誠意

11. 基督徒的生活守則【達羅馬人書129~21節】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

12.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13.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14.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要有同理心

15.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為聰明。

16.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17.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18.  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徐弘毅:

1.     「看起來,原始的綠藻沒有明顯動植物的區分。植物細胞也有粒線體,所以粒線體的有無應該不能作為區分動植物的標準。」你說得對,粒線體存在於動物與植物中,他們都能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特徵是能捕捉太陽能的葉綠體,我已經修改了。

2.     「單胞藻就是同時被葉綠體與粒腺體寄生"因為雙方都得利,所以應該算是一種互利共生,而不是寄生。」一般的語言習慣認為,「寄生parasitic」有利用宿主、榨乾宿主的負面意思,因此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用「居住resident」在宿主host體內來說明

3.     但是葉綠體與粒腺體住在單胞藻體內,翻譯成「居住」又會有一種誤解,就是居住的意思是葉綠體與粒腺體是「住戶」,單胞藻是「房子」,「住戶」與「房子」之間的關係是房子保護住戶,住戶並沒有提供什麼利益給房子,房子折舊了,住戶就可以離開了,這是一種片利關係,而不是互利共生關係,所以翻譯成「居住」,也好像意思不太精確。

4.     也許翻譯為「單胞藻內是同時被葉綠體與粒腺體寄居」會更恰當。但是我認為實際上葉綠體與粒腺體的謀生方式就是寄生在單胞藻內,屬於一種對宿主有利的寄生,是符合互利共生原則的寄生。維基百科把粒腺體翻譯為「寄主」,也是把粒腺體看成是一種寄生。

5.     我認為互利共生的情況應該分為二類,第一類是寄居或寄生,第二類是混居

6.     一、寄居或寄生:這種情況是二種互利共生的生物,其中一種生物入侵到另一種生物的體內居住,例如固氮細菌生長在豆科植物的根瘤內,能消化纖維質的微生物居住在牛的消化道內。

7.     二、混居:二種互利共生的生物各自獨立,緊密靠在一起生活。海葵住在寄居蟹背上,海葵觸手保護寄居蟹,寄居蟹提供食物給海葵;地衣由藻類和真菌組成,藻類住在真菌的菌絲縫隙間,真菌提供二氧化碳、水分、礦物鹽和保護給藻類,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提供碳水化合物和氧給真菌。

8.     「單胞藻不會吞噬其他微生物,營養來源完全來自日光,因此粒線體的原料來源應是儲存的澱粉及蛋白質,不是食物。」我說的粒腺體的食物是指葉綠體光合作用的產物,包括澱粉及蛋白質,我加上註解說明。

9.     「根據內共生假說,在葉綠體入侵以前,高基氏體已經演化出現,並不是入侵之後才出現的。」高基氏體確實在葉綠體入侵之前已經演化出現。

10.  「單胞藻自己就是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它讓二種寄居的物種,粒腺體、葉綠體在自己的體內找到共生的平衡點,也因此有餘裕演化出更精密的胞器,例如能修飾、分配蛋白質的高基氏體。」意思是粒腺體、葉綠體進入單胞藻,會刺激單胞藻內的原有胞器演化出新功能,更能有效分工。我修正文句了。

11.  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所著的Biology-An Exploration of Life853頁指出「大部分的研究相信,核膜是比較早出現的特徵,在與粒腺體共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而粒腺體的內共生適應和內質網、高基氏體的發展則在核膜之後出現,葉綠體則是最後加入的。

12.  依據這一段描述,演化順序是:1.宿主真核細胞的核膜。2.入侵真核細胞寄居的粒腺體與內質網、高基氏體互相適應演化。3.葉綠體加入真核細胞寄居,再次刺激真核細胞的胞器互相適應演化。

13.  如果沒有粒腺體也沒有葉綠體,真核細胞必須自己捕捉食物,自己消化食物,自己把食物變成能量分子ATP

14.  粒腺體進入真核細胞後,粒腺體分攤製造能量分子ATP的工作,因此真核細胞不需要自己製造能量分子,只要強化捕捉食物與消化食物的能力就可以了,這促成某些胞器退化消失或原有的功能退化,或舊有的胞器蛻變出新功能,內質網與高基氏體可能是原有的胞器退化之後產生的新胞器,也可能是原有胞器蛻變新功能。

15.  在葉綠體沒有進入真核細胞之前,真核細胞是必須對外捕捉食物來生存;葉綠體進入真核細胞共生之後,真核細胞可以透過捕捉陽光、固定空氣中的碳來製造碳水化合物;面對截然不同的謀生方式,宿主真核細胞內的內質網與高基氏體等胞器的功能又會再度演化,適應現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