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擴散Diffusion

化學原理啟迪119


1.      課堂上描述擴散現象的實驗如下:


2.      用二個棉花塞住玻璃管的兩端開口,其中一團棉花吸滿氨水(NH3),另一個棉花吸滿氯化氫(HCl鹽酸),這二團棉花同時放到玻璃管的兩端。幾分鐘後,分子遇到氯化氫分子,就會出現一圈白色的氯化氨 (NH4Cl)


NH3(g)+HCl(g)NH4Cl(s)


3.      氣體穿越玻璃管的時間慢得令人驚訝,因為照理說,在25°C下,氯化氫(HCl(NH3)分子的移動速率大約450660公尺


4.      那為什麼需要花好幾秒鐘,「NH3」和「氯化氫HC」分子才相遇呢?


5.      答案是玻璃管裡面含有空氣,所以,在穿越玻璃管的過程中,「NH3和「HCl必須經歷與「O2和「N2分子無數次的碰撞


6.     雖然這些碰撞會大大減慢它們穿過玻璃管的速度,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把「NH3和「HCl相對移動距離,看成與它們的速度有關:

7.     不過,仔細的實驗顯示,以上的預測並不完全正確,依據觀察所得的距離比1.3,不是像格拉漢預測1.5


8.     這個差異並不是因為分子動力理論或是格拉漢定律錯誤,而是因為氣體在擴散實驗的移動,並不像在逸散實驗裡那樣單純。


9.     擴散實驗的「氨氣NH3和「氯化氫HCl氣體,要穿越玻璃管的時候,會跟管內的氣體短兵相接,產生碰撞。


10.  因為「氨氣NH3跟「氯化氫HCl分子與「氮氣N2與「氧氣O2分子碰撞無數次,移動速度不得不減慢,所以,「氨氣NH3跟「氯化氫HCl的速率,不完全等於它們的分子速率。


11.  速率愈快,分子碰撞的次數愈多,結果阻礙的氣體分子的移動。因為「氨氣的分子量比較小(因此速率較快),所以它移動的時候受到分子碰撞的阻礙,遠比「氯化氫氣體多。


12.  所以,「氨氣分子遇到「氯化氫」的移動距離」,比格拉漢定律預期的移動距離」短。(依據格拉漢定律,「氨氣移動距離與「氯化氫移動距離的比值是1.5)


13.  雖然我們只討論一個「定性分析qualitative treatment」的實驗範例,但是透過這個實驗,我們就能清楚地瞭解混合氣體的現象,同時,也以定性分析理論解釋清楚實驗的結果。


n   翻譯編寫Steven S. ZumdahlChemical Principles


徐弘毅:


1.     格拉漢從錯綜複雜的氣體現象中,歸納出逸散定律的結論。而擴散實驗,在驗證格拉漢定律時,發現實際情況定律的誤差:氨氣分子跑的距離,比定律所估計的距離,為什麼?


2.     首先檢查,氣體擴散實驗的情況,與格拉漢逸散實驗有什麼不同?


3.     氣體擴散實驗的玻璃管裡,充滿空氣,可是格拉漢逸散實驗,是由充滿空氣的隔間,穿過孔洞,到一個真空的隔間


4.     依據勒沙特列原理格拉漢逸散實驗中,裝滿空氣的隔間內的氣體分子,應該會拼命往,完全沒有氣體的真空隔間方向鑽。


5.     也就是所有的氣體,猶如水受到地心引力,往排水孔流失,氣體分子會受真空孔洞吸引,拚命往牆壁上的孔洞鑽。


6.     但是,擴散實驗的氣體,卻不是這樣。玻璃管,塞了氨水棉花的一端,氨氣濃度非常高,按照勒沙特列原理,會逐漸地往濃度低的方向移動,也就是氯化氫棉花的方向移動。


7.     而塞了氯化氫的棉花那一端,氯化氫濃度非常高,同樣會往濃度低的方向移動,也就是氨水棉花的方向移動。


8.     這二種不同的實驗情況,怎麼影響氣體粒子的移動速率呢?


9.     第一、在擴散實驗中,氯化氫分子或氨氣分子在玻璃管中的移動,是依據自己本來的移動方向與速率的慣性往前跑,絕大多數的分子並不是筆直地往玻璃管另一端跑,而是往四面八方亂跑;有可能先碰撞到上面的玻璃管,再反彈到下面的玻璃管,這樣反彈無數次,以曲折的路徑前進。


10.  可是,在逸散實驗中的氣體粒子,受到真空孔洞強大引力吸引,圍繞著孔洞的氣體粒子,各自以十分接近直線的路徑穿越孔洞,這樣的移動速率一定較快。所以,「擴散實驗的玻璃管中的氣體粒子」,移動速度應該比「逸散實驗中的氣體粒子」慢。


11.  第二、擴散實驗的玻璃管本身就有氣體,氯化氫分子和分子會撞擊到其他氣體粒子,造成減速;而其中質量較大的分子移動速率較快,撞擊到其他分子的次數更多,減速的情況更嚴重。


12.  但是,逸散實驗中的氣體粒子,從開始穿越孔洞開始,到進入真空隔間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受到其他氣體的阻礙。所以,逸散實驗中的氣體粒子,一定跑得比較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