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的基礎201
1. 讓我們更詳細地討論「羰分子群carbonyl group」如何影響1個「α氫」的酸性。醛aldehyde pKa17、酮ketone pKa19、酯ester pKa25、二酮diketone pKa9。
2. 「醛」和「酮」的pKa值不同,這是官能基補償因素造成,意思是,「酮」的「碳」上連接的「烷基分子群」,能扮演「釋出電子electron-releasing」的角色穩定「酮」,(而如果連接的是「氫」),「氫」無法辦到這一點,因此「酮」的穩定度高於「醛」。
3. 事實上,「羰基分子群」上的「碳氧雙鍵C=O」(σ和π),在「酮ketone」的鍵能是179kcal/mole,但是「醛aldehyde」是176kcal/mole,在「甲醛formaldehyde」只有173kcal/mole。
4. 雖然「烷基取代基alkyl substituents」也能穩定「烯類alkenes」,但是重要性不如在「負電荷」的「烯醇離子」
5. 比較「醛或酮」與「酯或胺」的酸性時必須留意,「酸衍生物」都有「異質原子」與「羰基」鍵結。
6. 異質原子「氧O」或「氮N」的誘導效應會影響酸性,此外,我們也必須留意,「異質原子」與附近的「羰基π鍵」共振交互作用,對酸性的影響。
7. 「酯」和「胺」分子,解離後的「共振結構」(特別是最右邊的那個共振結構),減弱「羰基C=O」上的「氧」容納更多電子的能力,而「氧」能接受更多電子的能力,是使「烯醇陰離子」穩定的關鍵。
8. 所以,酯ester(pKa25)和胺amides(pKa30)的「α氫」,酸性低於,醛aldehydes(pKa17)和酮ketone(pKa19)的「α氫」。
9. 「胺」的「氮」比「酯」的「氧」更有能力扮演提供「π電子」給「羰基分子群」的角色,意思是,「陰電性」比較低的「氮N」所提供的電子,能誘導胺的「碳氮C-N」鍵產生更大的「雙鍵」特性。
10. 「胺」的共振強度比「酯」高(注),這是「胺」的「α氫」比「酯」的「α氫」酸性低的原因(這個說法限定在「三級胺」,因為,「一級胺」和「二級胺」中,與「氮N」鍵結的「氫H」,比「羰基」上的「α氫」酸)。
注:「胺」和「酯」的異質原子所引發的共振,與「烯醇離子」本來「C=O」與「吐出質子碳」互相共振的方向相反。
11. 如果有2個「羰基分子群carbonyl group」都與同一個「碳C」鍵結,彼此相對位置是1,3-,這樣的分子去質子化產生的陰離子,電子會在3個原子間非定域移動(2個氧原子和1個碳原子),這種情況十分類似「戊二烯陰離子」。
12. 「1,3-二酮 1,3-diketone」去質子化產生的陰離子,比1個簡單的烯醇離子更穩定,因此,「1,3-二酮 1,3-diketone」比由1個「酮」構成的簡單「酮」更酸,然而,第二個羰基對酸性的影響力不如第一個。
n 翻譯編寫 Marye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Organic Chemist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