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5
【潘定澤 中國時報2010.02.17摘要】電影《阿凡達》在全球掀起熱潮,票房及口碑皆扶搖直上。這是對極權共產的政治描繪,也是美式民主的政治正確。
電影裡所謂「殖民者」就是一群擁有重裝武力的資本家,自私自利、冷血殘酷且極權霸道,種種極權殘酷的行為,激起主角率領當地居民的反撲,終至反極權、反殖民的大勝利。從《與狼共舞》到《風中奇緣》,熬湯的技術更爐火純青。然我們要問的是,「殖民者」即「極權者」的公式,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脈絡裡,是否依然如此?
在全球和平主義的二十一世紀,「殖民者」已經不再是十九世紀的船堅炮利,也不是冷戰時期的KGB或紅衛兵,而是文化殖民,文化殖民帶來商業利益,並以商業利益來進行更多的文化殖民。「應片商要求,本片票價增收十元」即是《阿凡達》所提供的其中一條殖民線索。
好萊塢工業,排擠與消滅異文化電影的實力是一流的,在自由市場中,播放好萊塢電影的利潤最高票房最好,於是惡性循環,好萊塢越賺錢,佔的戲院數越多,國片就越難以生存,我們越難以看到自己的電影,說自己的故事。這才是廿一世紀的殖民,靠的不是戰場上的刀光劍影,而是自由市場的錢彈與銀彈。
培養異國人對美式文化的崇拜與喜好,不是拿著刀槍控制他們的生活,而是左右他們的媒體市場,讓民眾花錢看美國人的電影、聽美國人的故事、追隨美國人的信仰。同時,拍攝諸如《阿凡達》這種美式政治正確的公式電影,將殖民者轉換成極權者的形象,來證明自己不是殖民者。完美的策略。
台灣本土國片,從簽署WTO後就註定要在自由市場孤軍奮戰,自由市場到底是讓國片在困境中成長的良藥?還是好萊塢殖民毒藥?可確定的是,國片成長的速率明顯比好萊塢在戲院的擴張率慢得許多,而好萊塢文化殖民的策略也如此成功且徹底。
無論是自由市場競爭觀點也好,本土媒體保護主義也好,政府、片商、觀眾,都必須從美式文化中覺醒與解放,對本土國片採取關懷與行動,看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莫讓《海角七號》的國片風潮成為一現曇花。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生】
李鈞震:好萊塢、華爾街的文化內涵,絕大多數是「猶太人」的文化與觀點。目前台灣多數的導演、編劇、藝術家、科技人才的文化水準,確實不如他們。
文資保存脫線劇 天天上演 【黃如輝/嘉義(研究生)中國時報2010.02.17摘要】台灣民間廟宇或地區,常可以見到一些石碑或碑記,這些碑文記載對於「區域史研究」卻是相當重要的史料,這些石碑材質脆弱且易風化,所以有時難窺全貌,卻未見官方進行文物普查,也未見培養專業人才、提出修復保存展覽的遠景。
修復後的三峽、斗六老街的確因修復而得到保存,但卻改變了原有住民的生活,官方改以觀光為目的進行老街修復,讓老街背負了莫名的責任,出現了不該出現的涼亭、休息椅、行道樹或五顏六色的步道,「老街修復」官方用經濟或開發作為文資保存基調,卻損失文化資產該有的尊重與價值。
去年的文資保存獎「台南測候所」其後方「鶯料理」還如同廢墟,何時修復尚未決定;隔壁中正路上國定古蹟「台南州廳」修復後,變身成為台灣文學館;另一頭的「林百貨」從鐵架到穿上鐵網,等待近十年今年才決定修復。三級古蹟「西螺振文書院」臺階用空心磚、門枕石用水泥刻畫而成,寧靜的書院文化成為祭祀的地點。
現在官方不但加入偷拆行列,更不顧民間保存聲浪,堅持開發至上的理念,上演著「公家怪手,對決民間懇求」的戲碼。上述這些光怪陸離的不同調的文資現象,每天不斷上演。文建會可以花時間解釋立場,卻不願多花點時間捍衛文化資產的尊嚴,受傷總是文化資產,倒楣的卻是全民埋單。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