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東西藝術完美撞擊 趙無極

享譽國際的趙無極,融合東方精神、西方技法的抽象畫,走遍世界各大美術館,在藝術殿堂獲得肯定,在藝術市場也同樣受到青睞,2009年秋拍,趙無極的《17.4.64》在羅芙奧拍出台灣拍賣史的最高價。


趙無極抽象畫的迷人之處,在於以油畫形式詮釋東方精神,趙無極的好友建築大師貝聿銘即表示,趙無極的油畫和版畫,讓他聯想到克利繪畫的神秘和倪瓚山水畫的簡鍊。


趙無極在5060年代即在西方世界獲得成功,有時代背景因素,當時歐美一些潑灑派的藝術家,宣稱受到禪宗和書法的啟發,而趙無極的東方背景,讓他在抽象藝術找到延伸,藝評家說道:「趙無極的作品明確地反映了中國人的宇宙觀是如何成為全球性現代觀點……反映著冥想的精神。」


趙無極,從小在極具文藝氣息的家庭中成長,書畫和詩歌是淘冶的養分,也影響他日後的創作。他曾多次為詩集創作插圖,他解釋:「在詩歌中,我最欣賞的,是在詞句之間遨遊的自由感覺……在那裡無憂無慮地漫步、停止、倒退和呼吸。我們在一點上頓住,那是寧靜的美好時刻。」而這樣的描述,正如同觀賞趙無極繪畫所予人的感受。


曾就讀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趙無極,在接受西方理論啟發的老師吳大羽指導下,以畢卡索、塞尚、馬諦斯為創作標竿,之後踏上法國土地追尋他的藝術夢想。趙無極早年符號化的作品,與同樣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保羅‧克利,氣息相通。


當趙無極從表現轉換到抽象主義繪畫的階段,他從中國傳統的甲骨文、青銅文飾元素作轉化。1958年後,趙無極進入抒情抽象的創作階段,作品也最為人所熟悉,他捨去符號的書寫,轉向大自然裡的抽象形式,並開始以創作日期作為標題;他的創作中,可以看見水墨筆法的痕跡,以及自由隨性的揮灑,彷彿大山大水的開闔,氣勢磅礡,充滿「理」與「力」之美,既是宇宙混沌之初,也是心靈上的撞擊。


旅居法國的趙無極,離開東方世界愈久,其創作卻愈返回東方世界的精神本源,晚期作品愈讓人感覺空靈。趙無極晚年因體力問題,少創作油畫而多創作水墨,2008年後封筆。


趙無極的作品,收藏群除了歐美之外,台灣藏家也趨之若鶩,近來在中國上海博物館、北京中國美術館、廣東博物館三地舉辦趙無極的大型回顧展,Daniel Marchesseau策劃,結合巴黎與海峽兩岸促成,台灣大未來畫廊負責統籌台灣地區展務工作,在100餘幅參展作品中,台灣藏家即提供40餘幅。 【摘要《ARCH雅砌奢華風格誌》2010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