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的歷史122
1. 動物界的成員都是真核、多細胞有機體,牠們的主要進食方式是消化。動物種類多得嚇人,動物界的族群至少是其他五界族群通通加起來的5倍。
2. 動物界有29門,其中有一各重要的門類是脊索動物門chordata,動物界還有一些無脊索動物類族群。
3. 我們討論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什麼樣的演化特徵,讓動物能從水生變成適應陸地生活?我們心裡要記住,最先演化出來的動物是吃植物的(草食性動物),然後才是肉食性動物,肉食性吃「草食性動物」,所以是比較晚演化出來的物種。
4. 因為動物界的物種是如此地多樣,我們將把重點放在最大、最重要的族群。先討論無脊椎動物門,然後研究脊索動物門與牠們的近親。
5. 生物學家對動物的演化有種種解釋,其中一個有關動物演化的解釋是下面的樹狀圖:
6. 特別注意,古鞭毛蟲共演化出二個系統,其中一個演化成海綿,另一個演化出其他的動物門;由海綿以外的其他動物所組成的門,可再依據牠們的對稱性分類;有2類是輻射對稱,其餘的是左右對稱。
翻譯編寫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的《Biology-An Exploration of Life生物學》
圖片來源:southtexascollege.edu
徐弘毅:
1. 「動物界的成員都是1.真核、2.多細胞有機體,牠們的主要進食方式是3.消化」。
2. 真核,代表動物界的成員經歷更多次的演化歷程;真核,代表基因有核膜保護,這讓記錄祖先物競天擇經驗的基因材料,能夠更完整地保存、遺傳給下一代,促使這個族群在原本的基礎上繼續改良演化。
3. 多細胞,代表組織分工細膩,也同樣說明動物界的成員經歷更多的演化歷程,與原核動物相比是比較複雜、精緻、高等的有機體。
4. 消化,是動物攝取能量的特殊方法,他們會捕食外在的資源,用消化腔分解食物取得能量與建構身體材料。他們彼此競爭的時候,一定也會在消化能力上競爭、區隔食物來源;他們的消化方式,也會反應周遭環境的現實情況。
5. 「什麼樣的演化特徵,讓動物能從水生變成適應陸地生活?」
6. 水生動物要變成陸地動物,第一個要克服就是缺水的環境,應該有幾個方向需要演化:1.交換氣體的器官,要從水中取得氧氣,改成從空氣中直接取得氧氣。2.排水器官要減少排水。3.血管承受的壓力與鹽度必須改變。
7. 4.繁殖的方法必須改成不需要水。5.外皮要減少蒸發。6.體型要從適合水中游泳的構造,改成在陸地移動方便的結構。
8. 「最先演化出來的動物是草食性動物,然後才是肉食性動物。」這可能是因為植物先登陸,然後動物才登陸的關係。
9. 一開始登陸的動物,食物來源就是植物,理所當然是草食動物;後來可能因為食物不足,或為了爭奪有限的生活空間與交配權,而發生彼此攻擊甚至相食的情形,持續演化下去,就變成肉食動物。
10. 古鞭毛蟲,是一種後生動物。古鞭毛蟲共演化出三種構造:1.海綿的不規則構造。2.輻射對稱:從中心點往外切割,每一塊構造都一。3.左右對稱:身體有一個對稱線,使得對稱線左右的的構造幾乎一樣。
11. 構造的差異會影響動物的運動。左右對稱的動物,身體還分前頭與後頭,移動的時候一定是跟著頭的方向走,這顯示牠們擅長往一個方向定位移動,這應該有助於判斷敵人與競爭者,追擊捕食或躲避掠食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