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有所為 有所不為─談吸引鮭魚返鄉


 〔中國時報 社論2010.06.20摘要〕中國 大陸,勞動成本上升,加上兩岸關係和緩,三通達陣,讓台商「返台投資」成為近期熱門話題;政府部門也擬定吸引台商回台的計畫。


但期望,政府能有策略、有目標、有選擇的吸引台商回流,而不是「撿到籃子裡的都是菜」;更期望,台商返台投資潮,是提升台灣經濟體質、創造更高附加價值、增進全民的福祉,而不是讓台灣淪為「高汙染、低價值」的大型加工出口區。


    台商的鮭魚返鄉潮,這次並不是第一波。扁政府時,由於大陸實施新的環保標準,同時在產業政策上逐漸淘汰高汙染、低技術的產業,讓不少小型台商連夜關廠奔回台灣。當時的「鮭魚返鄉」多屬小型企業,數量亦不多。


接著政黨輪替後,一來兩岸關係柳暗花明,二來國民黨上台後放寬各種有形無形的限制,並力推台商回台第一與第二上市(即TDR);部分台商則直接投入資金。這算是第二波鮭魚潮。


    今年的「鮭魚潮」則是起因於中國大陸勞力市場與官方政策的變化;1.先是普遍出現的缺工潮,從沿海擴及沿江,台商不調高工資越來越難找到足夠的勞力。2.接著是「富士康十二跳」事件,富士康一口氣調薪122%,對所有台商、甚至大陸勞力市場造成重擊。


3.大陸官方則是在金融海嘯後,確立由一切出口導向,轉向提高內需比。要提高內需,則民眾富裕是必要條件,今年以來,各省市地方政府陸續宣布提高最低工資,未來可能年年提高。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大陸充沛而低廉勞力的世界工廠的時代,已結束


    政府該有什麼策略、目標,以什麼樣的方式吸引台商呢?回到基本面看,建構一個「友善、有效率」的投資環境,還是不變的真理。包括提高行政效率。其實,這些架構良好投資環境的作為,不是只針對台商返台,而是對所有投資者都該如是作為。


    至於策略與目標,應該以1.增進國民福祉、2.提升台灣產業層級、3.強化附加價值為主軸。對那些高汙染、技術層次低、附加價值不高的產業與投資,就不該是政府吸引獎勵的對象。


   還有那些要求「政府設特區,讓廠商專案且大量引入陸勞或外勞的建議」,政府根本不該考慮,因為,這種使用台灣珍貴水、電、土地資源,把汙染留在這片土地上,卻未能為國民創造就業,只寄望雇用廉價勞工賺取利潤的投資案,根本不是台灣需要的投資!


反倒是能創造最多就業機會又無汙染的觀光、文創、金融等服務業,還有高附加價值的研發、行銷中心、新興綠能產業等,才是較值得政府引導獎勵者。


    更希望政府專注在基本投資環境軟硬體的改善上,從基礎建設到法令規章、行政流程與效率,都能創造友善而有益投資的環境;其它,就交給市場。


希望政府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千萬不能為了創造帳面上的經濟成長、民間投資等數字,而犧牲了台灣的環境、生活品質、勞工權益,並拉低台灣的經濟體質


李鈞震:


1、 任何的經濟發展,一定要注意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與自由競爭


2、 拉大貧富差距的產經政策,絕對是錯誤而愚蠢的,也是不良政客的敗德。


3、 不論經濟成長率多高,貧富差距快速拉大,就是政府的失敗。貧富差距擴大,就等於權貴階級「惡意」剝削弱勢族群


4、 經濟發展的最核心目標,是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包括:1、足夠的空間綠地。2.健全的醫療制度。3.公共設施安全4.教育、文化、體育、藝術資源充足。5.就業輔導與訓練6.高效能的政府行政效率。7.政治自由空間,符合世界一流水準8.貧富差距不大、法律公平正義、治安良好…


5、 最敗類的經濟學者與官員,盲目相信自由貿易、追求經濟成長率。


參考資料:


台灣還有沒有明天


CPI連三個月負成長 應擴大教育投資


重建預算執行率56 金管會掛零


司法暗夜何時盡


一位留德律師 看德國廢死經驗


應廢死刑


貧富差距擴大 須打預防針【摘要6.20.2010經濟日報/徐碧華】劉憶如在立法院首場業務報告指出,ECFA簽署後,可能擴大貧富差距,原因是競爭力較弱的產業會受到較大的衝擊,有些行業的就業能量,可能就此不見了;競爭力強的產業更有能力搶占市場。


所得的分配在惡化,行政院主計處所做的民國97年家庭收支調查,所得最高的一組家庭可支配所得是最低的7.73倍,這是歷史最高紀錄;經過社福和租稅,降到6.05倍。


不管是馬總統、劉憶如或者蔡英文,口中所稱的貧富差距擴大,主要來自失業 ECFA簽署結果,如果以最終是增加就業的話,那麼ECFA的簽署應該最終會縮短貧富差距才是。


政務委員薛承泰說,有「時間落差」問題,受衝擊產業的就業者部分可能先失業,然後再因其他行業就業增加,而再就業。貧富差距可能先擴大,再因充分就業而縮小。


還有個吊詭的地方,各界都認為農業是弱勢,政府承諾不會新增大陸農產品進口項目,但根據97年家庭收支調查,從行業別看中位數家庭的可支配所得,農林漁牧是唯一大增的行業,較96年大增8.90%,同年全體是負成長3.40%


為了縮減貧富差距,內政部提出修正「社會救助法」,畢竟擴大社福支出,能降低貧富差距是事實。ECFA即將完成簽署,看來,簽署並不是戰役的結束,而是戰線的延長。


CEPA兩面刃 香港的美麗與哀愁摘要6.20.2010經濟日報/劉煥彥】CEPA上路至今,對香港進出口業的影響有三:


第一,製造業,改以貿易為主業;第二,原貿易業,開始加入製造服務內容;第三,製造業北移,使進出口迅速成長,並帶動航空、港口運輸、物流與金融業興起,發展愈形暢旺。


CEPA對香港也是一把兩面刃。20099月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公布資料顯示,香港貧窮人口從2003年的116萬人,增加到2009上半年的123萬人,為歷來最高數字。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統計顯示,在19992009年這十年間,香港貧富差距日益嚴重,低收入族群所得下降,高收入族群所得上升。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認為,CEPA對香港經濟的主要衝擊,在於製造業及服務業空洞化,因為企業紛紛北上發展,對本地市場的經營不積極。


他指出,廣州與佛山兩地的GDP總和,已經超過香港,這是個警訊。「香港經濟,十多年都沒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