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2.林濁水 蘋果】台灣能源研究基金會公布了令人頭痛的統計:台灣每人平均排碳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76倍。每年製造的二氧化碳2.7億公噸,每年要蓋75萬座大安森林公園才能平衡。環保署長緊張地呼應說,要積極減碳。
但假使你認為,馬政府這就要貫徹一再標榜的「綠色產業政策」的話,你就錯了。中華經濟研究院為馬政府做了ECFA效益評估,算出產值可以增288.84億美元,其中以石化、機械、鋼鐵等業獲益最大。所以ECFA非簽不可。
且慢,這豈不是要大幅擴張石化、鋼鐵這些最耗能的產業規模,和減碳綠色產業方向完全背道而馳?何況要付出資訊電子業大幅減產的代價。政策的錯亂不止這一樁。近幾年台灣產業競爭力被韓國大幅超前,大家很著急,但馬政府現在有四件事很得意。
首先,韓國和中國FTA談得不順利,兩岸ECFA進展卻很快,馬政府說,你看,韓國著急了吧;其次,中國液晶面板本來多向韓國採購,在家電下鄉的政策中全面調整到以向台灣採購為主,韓國很緊張,說中國在「buy China」政策下,和台灣在搞「Chiwan」共同體。
另外,中國又以兩岸共推產業規格為名找工研院合作。這些馬政府都很振奮。真的因為馬上台中國一切獨厚台灣,以至於台灣前途一片光明嗎?
事實上中國產業政策一「理性」掛帥。過去中國為了升級,便在台韓中拉弱打強。1990年代台灣領先,高雄港吞吐量超過釜山,中國便抵制台灣的境外轉運政策,讓中國的貨櫃到釜山轉運,使釜山迅速趕過高雄。
中國要找台灣合作,不能說是壞事,但因此沾沾自喜毫不知擔憂,則會成為蓋頭鰻。因為中國不只拉台零件廠打韓品牌廠,連台灣的品牌廠也一併打壓,例如「家電下鄉」年有千億人民幣,但一年多來韓原來領先的名牌LG、三星固然被中國TCL等擊退,台灣品牌大廠也一併在打壓之列。
迄今才賣了可憐的一億元──才台灣一家小企業的營業額!這不等於用台灣的右手打台灣的左手?這樣下去台灣豈不要從替美日大廠作代工,淪落到替中國代工。
馬以為全因為「鎖國」所以台灣在中、韓兩國市場的佔有率,分別被韓、中趕過去,只要ECFA一簽便萬事0K,這當然又是錯亂。
台灣經濟規模只有韓國一半,但對中國累積的投資卻遠大於韓國,可見台灣競爭力的衰退不在所謂的鎖國。相反的,台灣由太過於依賴中國,急著把工廠移到中國,價值鍊被切割搬到中國,結果附加價值從1999年的27.7%降到2004年的20.8%。
同一時間內韓國在創新升級和品牌經營上大幅超前,結果附加價值只從24.3%降到23.7%,韓從落後變成領先;跟附加價值一起下滑的是台灣出口單位價格╱進口單位價格的比率變壞,貿易條件迅速惡化,被人趕過去自不意外。
問題在這裡,馬政府卻要以簽ECFA來解決,是道地的蓋頭鰻。為「Chiwan」焦慮的韓國,必因ECFA的簽訂加緊和中國簽訂FTA,屆時台灣關稅的優勢不再,而韓國競爭力仍領先,中國對台追趕又步步逼近,屆時台灣對中、韓的出口競爭力將不只回到原點,還要更惡化。
最後,馬又宣傳ECFA簽後,台商可以在中國擴展內需業務,替台灣人在大陸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但這一來豈不是將使台灣重蹈製造業出走,帶走數十萬最有消費力的中堅幹部,內需市場受到重擊的覆轍。政策邏輯既然錯亂百出,再怎樣傾國家力氣說明,人民也只有越聽越擔心。
李鈞震:馬政府打算,盡量讓台灣人到中國去工作,盡量讓中國人到台灣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