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明煌 中國時報2010.04.28摘要】國道三號高速路,在基隆八堵區中股地區走山崩塌三百公尺,其預力型跨越橋也同時折斷落橋,崩塌處盡是鬆軟的風化黃土,下方雖有公路護坡工程來保護國道三號公路通過所開挖的坡趾,但側壓力過大一併破壞。
這次山崩讓人難過,加上以往公路或社區類似災難,我們實在應積極思考防範於未然,而一部趕得上時代變遷的《地質法》是最基本的。
民國63年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八堵交流道離上述災變距離約三公里,在豪雨後發生更嚴重山崩,死亡人數達36人。86年汐止林肯大郡災變現場約六公里處,順向坡滑動崩塌釀成28人死亡。
據現場影像研判,該工址為中世紀沉積岩大寮層與南港層海相地層,走向約為北偏東七十餘度的順向坡,地層與地表之傾斜角約為三十度以內,地質構造約為厚層砂岩夾薄層頁岩。
故在雨水滲流入表層的粉質砂層後,在不透水層頁岩軟化浸濕,讓其原有土層摩擦力強度與護坡擋土不足抵抗,呈現飽和狀的側向滑動力,遂造成大面積超過每秒十公尺以上急速崩塌滑動。
這個月初,《地質法》草案被部分立委以「配套不足」退回再次延議,此法案躺在立院達13年之久,曾因天災所致社會壓力而有三讀通過紀錄,但卻又被復議而擱置迄今。遭此延宕,最高興者恐怕就是握有大筆取得的成本低的危險建地之財團。
該法案85年提出後,經歷汐止林肯大郡崩塌,89年921大地震,及去年小林村滅村事件。面對今日國道崩塌與多處社區邊坡滑落案例,加上全球日益險惡的氣候變遷,社會各界應要求政府,須有一套可規範與協助建築開發行為的地質法令,確保生命財產安全與開發建商權益。
就像民眾重病到大醫院,進行抽血與照X光或超音波甚至斷層正影掃描,均是必要的就診前瞭解病因的手續,根據這些科學數據,醫師才敢斷病下藥並觀察與修正。這些醫學檢驗步驟相對工程就是地質資料準確擷取,以進行客觀科學評估與地質災害敏感區資訊公開等措施,以利提供建物規劃設計時,能夠趨吉避凶、以便危地不居或加固結構。
例如《建築技術法規設計施工篇》十三章就規定:發生七級地震之斷層兩側一百公尺內不得建築開發。而地質法或其實施細則,更應明訂對環境敏感地區的定期監控,就社區居住而言,也讓民眾能夠理解安心。
其實,倘若這些阻礙《地質法》的立委,能轉個面向從民眾的角度利益作出發點,讓該法案順利通過,並交總統公布實行,以堅若磐石的穩固基地與耐震的地質環境,作為房地產促銷的安全品質保證,也是對辛苦一生才能買到房屋的庶民最好保障。
並可淘汰目前很多短線操作的不良建商,隨便以華而不實廣告掩蓋危險素地開發與低購價爛招手段,讓國內房屋市情的惡質競爭,忽略重要環境地質與結構安全才是購屋首要。
呼籲盡速通過《地質法》,讓國內的公共工程與營建市場,回歸到安全健康的建構環境,保護民眾交通安全與購屋權益,也保障建商購地開發與政府機關的安全。(作者為土木工程技師)
都市更新 應考慮環境衝擊 【歐陽嶠暉 中國時報2010.04.28摘要】 台北市擬對屋齡30年以上的29萬戶老舊房屋,放寬一倍容積率。其目的是希望能夠抑制房價,但在決策過程中可曾考慮過,對既有維生系統與都市環境的影響?
都市維生系統,包含電力、電訊、自來水、瓦斯、汙水下水道和交通設施等,是依據都市計畫土地利用之建蔽率及容積率,換算人口密度,用以估計設置各項設施的容量。
現在突然放寬一倍,對既成市區之各項維生系統的需求,將增加一倍;原有的設施將會不敷使用,包括自來水、瓦斯可能有壓力不足的問題,此外也可能影響到消防用水、汙水下水道管徑不足排水,汙水處理場處理容量不足。
再者,每戶增加一車位,突然增加數十萬台車輛(原公寓多半無車位),其對於都市交通造成的負荷與空氣汙染,是否有完整的評估與對策?
台北市由於都市化造成都市極度不透水化,市民生活利用能源及車輛排出廢熱,已造成市區相當嚴重的溫暖化現象。尤其在夏季悶熱,溫度增加達攝氏五度,已影響市民生活品質、增加能源耗費及生態環境甚鉅。
若再放寬容積率,而增加的116萬人,他們的生活活動所排出的廢熱,將使溫暖化現象,更加雪上加霜。
都市建築容積率,多以市中心較大,因此市中心區多為高層建築物,而周邊的建物較低,以利於從都市外圍吹進來溫度較低的冷風,得以在市區流動,形成循環,促使氣流從市中心上升,以降低都市溫度及空氣汙染。
而現在多為高度較低的周邊老舊建築物,因放寬容積率而增高一倍,將阻礙冷風吹入市區,使市區更悶熱、都市氣候變化更大,汙濁空氣更無法擴散,將使都市的生活品質更加惡化。
台北市以永續生態都市為努力的目標,但現在此一放寬老舊建物容積率的政策,是否與永續生態都市相違背?不曉得台北市都市更新委員會的委員們在決策過程中,是否有檢討過維生系統的更新不易,而且正因為系統化,所需要的改善經費更多。
另外,各位委員們是否曾檢視老舊建築物全面增高一倍後,其所造成更嚴重的都市溫暖化,甚至使得台北市成為未來的「火爐」之風險?若要台北市保有永續生態都市之面貌,則都市更新委員會的因應措施又為何呢?(作者為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榮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