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培養孩子全方位的國際力

【摘要4.2.2010/康橋雙語實驗高中總校長張啟隆】全球化的世代已經形成,到底什麼樣的能力是孩子需要具備的?什麼樣的特質是孩子需要培養的?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除了教育部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什麼才是孩子應培養的國際力?我們分析當今在國際上許多被大家公認的成功案例,將孩子的國際力歸納成以下的四種能力與四種特質:


1、 雙語力: 熟悉外國語言是國際力的最基本要素,尤其英文的學習,不能只是為了國內升學考試,而是必須讓學生流利的聽說英文,並可以將英文當作其他領域的學習工具。


透過完整有系統的雙語課程規劃,實施分級教學,選用最適合的國外教材,聘請專頁合格的外籍教師,營造使用英語的環境,是有效且快速的提升學生英文能力的主要方法。


除了提升英文能力,鞏固中文能力更是重要。除了一般的中文課程外,若能再加上語文表達訓練及閱讀深耕課程,就可以讓孩子的中文能力同樣精湛。


2、 科技力掌握資訊與運用科技,是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也是學生將來面對各種新挑戰的方法。學校可以透過數位化教學及資訊素養課程,讓孩子熟悉運用各種資訊設備來進行學習。


另外,科技力還要能以科學的方式來思考與學習,訓練學生多觀察、蒐集、分析、歸納、批判等研究能力,讓孩子在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做更有效率與效用的學習。


3、 領導力: 領導力包括領導他人以及順從領導兩個面向,學校可透過分組報告、社團活動、幹部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學習組織規劃、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等能力,將來無論處在任何工作場域中,都能很快的融入團隊,並能適時的展現領導潛能。


4、執行力: 我們希望學生無論什麼事情,只要訂定目標,就要努力達成,堅持到底,這也是許多成功人士的特質。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長跑、長泳登山自行車環台等活動,除了要鍛鍊孩子的毅力與自信外,學習遇到困難或障礙,都能有堅定意志,永不放棄的精神。


5、有活力健康的身體與充沛的體能,是未來在學業與事業上衝刺的基礎,因此學校應重視體育活動和體能訓練,讓孩子自小養成喜愛運動的習慣,將來才能夠持續保持身心的健康發展。


此外,活力也要展現在學習慾望和主動積極的態度上,學校可以利用各種機會提供各種表演舞台,讓不同專長的孩子都有機會展現長才,藉此提高其學習動力,並安排各種探索體驗與志工服務機會,使孩子對各種新的事物都充滿興趣,也勇於接受各種挑戰。


6、有創意: 在科技如此進步的時代,創意可說是凸顯個人價值的重要因素。創造力是可以學習的,學校除了鼓勵孩子提問、發表,也可以舉辦各種競賽,鼓勵孩子將創意運用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激發孩子無限的創意潛能,學會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7、有教養: 品格是一個人是否能對社會造成貢獻的要素,一個人的知能越高,越需要良好的品格來支持,才能對社會有更多貢獻;反之則可能對社會造成更大傷害。


因此學校應透過課程、活動與平時的紀律要求,讓學生保留中國傳統美德,學習西方自主尊重,將來在各種國際場合,都能表現得體。此外,也可透過各種愛心公益活動以及社區服務,讓學生學習付出與奉獻,培養成真正會關心社會、關懷弱勢的人


8、有文化:學校應提倡各種藝文欣賞,甚至協助安排親子共同參與藝文活動,鼓勵學生學習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民俗技藝等,讓孩子養成對藝文的喜好,甚至進一步能有鑑賞的能力。


另外,學校營造出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將不同國家或不同種族的多元文化融入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從認識到理解,進而能尊重與包容各種文化差異,學習各種文化的優點。


總括來說,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國際力,不只是在國際上與他人競爭的能力,更要能在各種場域展現領導特質,運用不同資源,整合各方力量,讓自己與其他人都能朝理想的目標前進,讓孩子在世界各角落都無往不利。


李鈞震:


1、 台灣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沒有能力讀貴族學校。怎麼樣才能培養小孩子的競爭力?首先,家長要與學校老師溝通、配合。


2、 第二,不要妄想從小就出類拔萃,要企求「大器晚成」。讓小孩子多到圖書館唸書,大量的閱讀以培養讀書樂趣,並讓他博學多聞。


3、 第三,家長自己要終生學習,同時經常講述自己的工作經驗,這可以讓小孩子博學多聞,瞭解社會的生態,同時培養同理心。


4、 第三,不急著學英文,先學好自己的母語,或原住民語言,一樣也是雙語,但是學社會上比較少人會,卻又是台灣本地的需要,將來就業機會比較廣。有時間,再學第四種語言(外國語)。


5、 國台客語三聲帶,絕對比只學英語的人前途好。


6、 第四,父母帶領小孩學習經典名著,反覆讀十年,日常生活中互相提醒、反省,才會出現真正的品德,而不是死背書。


7、 第五,父母帶著小孩去參加公益組織、運動組織,或環保活動…,一方面提早接觸社會,另一方面增加家庭親子關係,同時學會領導統御、互助合作的能力。


8、 第六,鼓勵小孩參加學校的球隊、樂隊等社團活動,直到大學畢業。盡量家長自己也學習,並抽空在假日與小孩同樂。


9、 第七,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自己與小孩都學習「雙專長」。沒有專業能力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品德與教養,也不會有高深的文化與創意


10、 絕大多數貴族學校的學生,成績都不錯,但是社會競爭力就比較差,主因是家長都無法以身作則,導致小孩沒有典範可以學習,因此學習能力大打折扣。


11、 家長要記住,自己一定要終身學習、五育並重、雙專長、注意健康。家長的智慧累積,才是對小孩最好的教育。


 


體罰行為豈有合理化餘地【摘要4.1.2010聯合晚報社論】教育手段可能有人嚴格、有人寬鬆,但無論如何,「不得體罰」應是現代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底線。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准體罰,表達對受教者的強烈承諾:受教過程中,不應該、不可以讓學生有被體罰的恐懼。


對一個小學生連打九巴掌,這是何等離譜的體罰!從教育原則上看,這件事的是非清楚明白。但事情發展至今,不但校方態度閃躲,竟還有家長反過來支持施暴的老師。只要被打的不是我們自己家的小孩!


這樣的態度,產生雙重扭曲。一方面合理化了老師情緒失控及嚴重體罰的行為,違背了「不能體罰」的基本原則。更嚴重的,這也曲解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絕對不是只要教「乖學生」,絕對不是要將不符合一般「乖學生」標準的孩子趕出去,或懲罰到讓他不敢來上學。「因材施教」是老師必須具備的基本信念與能力,體認並尊重每個小孩的特殊個性,運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小孩培養紀律與學習能力


這些都是老師工作的核心。越是特殊、不同的小孩,越需要老師發揮耐心與合宜的教學方法,善加誘導,那是老師工作上不能逃避的挑戰。如果對幼小的孩子都可強烈體罰,那文明社會要如何制止暴力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