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影響SN2反應速率的因素:載體的電子效應 Eletronic Effects in the Substrate

有機化學的基礎235

1.      有些分子構造的特性會增加SN2反應速率。特別是分子的中心「碳」原子是「sp-」和「sp2-混成軌域」的時候,會加速「雙分子取代反應」。

2.      所以,烯丙基鹵allylic halides、苯基鹵benzylic halides、炔鹵propargylic halidesα-鹵化酮α-haloketones(以及其他碳鹵化合物)通常比較容易起「親核性取代反應」。

3.      這幾個分子比較容易起「親核性取代反應」的部分原因是,它們在「過渡狀態」的「立體阻礙」比較小,「碳」連接的「取代基」比較少,並且,「取代基」與1.「親核性試劑」和2.「離去基」的距離比較遠。

4.      我們可以比較看看「1-溴丙烷 1-propyl bromide」、「3-溴丙烯 3-propenyl bromide的差別:

5.      此外,碳的「p軌域」與1.「取代基」和2.鄰近鍵結的「碳」的p軌域重疊,能提高「過渡狀態」的穩定。

6.      總之,一個協同取代反應(SN2)的進行,一開始是與「離去基」共價鍵結的載體(中心碳原子),在背向「離去基」的那一側,受到「親核性試劑」的攻擊,造成分子以「碳」為中心,組態翻轉

7.      「第一級」或「第二級鹵烷」受「親核性試劑」攻擊,進行取代反應,「親核劑」與「碳」形成的化學鍵,比初始物質的「碳」與「離去基」的化學鍵,鍵能更強。第一級或第二級鹵烷親核性取代反應,通常是散熱反應

注:載體,受親核劑攻擊的分子的中心「碳」原子。

n   翻譯編寫 Marye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Organic Chemistry

 

徐弘毅:

1.      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行,就像地球圍繞太陽運動。

2.      由於「電子」非常地小,沒有辦法目測「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行的軌道是如何,只能旁敲側擊知道電子活動密度比較高的區域,稱為「電子軌域」。

3.      「電子軌域」主要分為2種:「s軌域」與「p軌域」。

4.      s軌域」是圍繞原子核的圓球表面;「p軌域」是以原子核為中心的「啞鈴型」對稱軌域,共分為三種:平行於x軸、平行於y軸和平行於z軸的「p軌域」。

(另外二種電子軌域,f d軌域跟有機分子的「碳」原子沒有關係,所以省略)

5.      「圓球型的s軌域」比較靠近「原子核」,「啞鈴型的p軌域」比較遠離「原子核」,所以,在「s軌域」活動的「電子」,比較靠近「原子核」。

6.      「電子」愈靠近「原子核」,代表「原子核」散發出來的「正電荷」愈強,所以,「電子」活動的「s軌域」性質愈強,代表那個原子的「正電荷」強度愈強。

7.      當「原子」互相鍵結成「分子」的時候,不同「原子」彼此互相吸引的力量,會導致「原子」本來壁壘分明的電子軌域,混合成同一個軌域(這是指「同一個能階」的不同殼層,不同能階無法混合)。

8.      電子的「混成軌域」分為三種,「sp-混成軌域」、「sp2-混成軌域」、「sp3-混成軌域」。

9.      sp-混成軌域」就是1個「s軌域」和1個「p軌域」混合,具有50%的「s價電殼層」性質。而「sp2-混成軌域」是1個「s軌域」和2個「p軌域」混合,具有33%的「s價電殼層」性質。依此類推,「sp3-混成軌域」具有25%的「s價電殼層」性質。

10.  「電子」愈靠近「原子核」,代表「原子核」散發出來的「正電荷」愈強,所以,「sp-混成軌域」的「碳」,「正電極性」性質強於「sp2-混成軌域」,而「sp2-混成軌域」的碳,「正電荷」性質強於「sp3-混成軌域」。

11.  SN2反應,「親核性試劑」本身帶「負電荷」,非常喜歡靠近帶「正電荷」的原子,所以,「親核性試劑」最喜歡接近的是「sp-混成軌域」的「碳」,其次是「sp2-混成軌域」的「碳」,對「親核劑」吸引力最弱的是「sp3-混成軌域」的「碳」。

12.  所以,分子的中心「碳」原子是「sp-」和「sp2-混成軌域」的時候,會加速「雙分子取代反應」。

13.  但是,造成一個現象的原因往往不會只有一個一個反應結果經常是諸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14.  烯丙基鹵、苯基鹵、炔鹵和α-鹵化酮(以及其他碳鹵化合物)比較容易起「親核性取代反應」的其他原因還有:

15.  原因1:「這幾個分子在『過渡狀態』的『立體阻礙』比較小,『碳』連接的『取代基』比較少。『取代基』與『親核性試劑』和『離去基』的距離比較遠。

16.  因為所有「化學鍵」都需要擺動、伸縮的空間,如果「取代基」很多,活動空間狹小,就很容易發生「取代基」互相推擠,鬆動「化學鍵」的情況。

17.  「過渡狀態」下,「親核劑」與中心「碳」原子的「化學鍵」還十分脆弱,如果「取代基」很多,「親核劑」就很容易被動來動去的「取代基」推擠掉。

18.  所以,如果「取代基」數量很少,或與『親核性試劑』和『離去基』的距離比較遠,就能避免好不容易黏上來「親核劑」,被活動的「取代基」推離開來。

19.  原因2:「碳的『p軌域』與1. 『取代基』和2.鄰近鍵結的『碳』的p軌域重疊,能提高『過渡狀態』的穩定。」

20.  「過渡狀態」是最低能量反應路徑中,能量最高點的化合物。如果「過渡狀態」不穩定,很容易像爬溜滑梯那樣,還沒有完全走到能量最高點,就倒退回「反應物」。

21.  「過渡狀態」穩定,就是反應的化合物站上能量最高點,這樣比較有機會往「產物」的方向滑下去。所以,「過渡狀態」的穩定度,與反應能不能跨過「活化能障壁」,關係密切。

22.  如果「碳」的「p軌域」,與「取代基」和鄰近鍵結的「碳」的「p軌域重疊」,那麼,多餘的「電子」就可能透過共振作用,在不同的「p軌域」之間「非定域」移動。

23.  空的「p軌域」可容納多餘的「電子」,或者多餘的「電子」能用「移動」來消耗過多的「負電荷」能量,都能提高「過渡狀態」的穩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