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SN2反應的過渡狀態

有機化學的基礎230

1.      讓我們來討論「溴離子」和「溴化甲烷」反應的「過渡狀態」:

2.      在這個「自交換反應self-exchange,「溴化甲烷」的「碳-溴鍵」,在「過渡狀態」必須拉長,因為另一側有一個新的「碳-溴鍵」形成(這樣碳原子才能比較調整成8個價電子的要求)。

3.      打斷「化學鍵」通常是比較費力的(需要花費比較多的能量),而形成新的「化學鍵」是比較省力的(花費比較少的能量,所以比較容易)。

4.      因為靠近分子的「親核性試劑」和「離開的原子群」一模一樣的原子,所以,沒有「能量比較有利於新加入鍵結的『溴』,還是即將斷裂離開的『溴』」的問題。

5.      因此「過渡狀態」的構造是二側對稱的:「碳」與二個「溴」之間的「類化學鍵」是一樣的,「碳-溴」的「類化學鍵」與「碳-氫」鍵的角度也是一樣。

6.      有一點必須瞭解,「過渡狀態」是介於二個「初始物質」(反應物)之間的狀態,反應的最後結果不存在任何「過渡狀態」物質。

7.      事實上,「親核劑」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攻擊「親電性碳」,但是最後都會產生一樣的「過渡狀態」,這個現象稱為「最低能量路徑上的最大值 the maximum on the lowest –energy pathway」。

8.      我們用一個圓滑的弧線說明,「初始物質」進入「過渡狀態」,再變成「產物」的反應能量變化,這是為了理解方便。現實情況下,分子自由碰撞,能量變化不會那麼規律。

9.      一般而言,SN2反應的焓變化ΔH°=0,過渡狀態與反應物或產物是一樣類似的,碳與「親核性試劑」和「離去基」的二個類化學鍵的強度是一樣的。

10.  為了得到這個「過渡狀態」,在「自交換反應self-exchange」,靠近的「親核性試劑(Br)」必須攻擊「碳溴」鍵,「碳」的那一端,也就是「離去基Br」的相反方向,這稱為「backsidedisplacement 背側取代反應」。

11.  相反地,「溴離子」若是靠近「碳」與「溴」鍵結的那一側,這個同側的取代反應,2個富含電子的「溴原子」太靠近:

12.  第一列「過渡狀態」,「親核劑」撞擊「碳」,使「碳」背後的「離去基」脫離,然後分子結構翻轉,比第二列「過渡狀態」親核劑正面攻擊「碳」面前的「離去基」來得容易。

13.  根據「微觀可逆原理principle of microscopic」,「正反應」和「逆反應」方向的「路徑」必須一樣,「正反應」和「逆反應」都必須經過同樣的「過渡狀態」和「中間產物」(如果反應有中間產物)。

14.  「微觀可逆原理」背後的概念是,不論反應進行的方向如何(正反應或逆反應),反應將會依循「最低能量路徑」達到「過渡狀態」,所以,只有一個「最低能量」的「過渡狀態」

15.  像「溴離子」與「溴化甲烷」這樣的「單步驟反應」(或其他「產物」與「反應物」一樣的「單步驟反應」),「過渡狀態」是「反應物」與「產物」的中間結構。

16.  在「過渡狀態」,不可能分辨得出哪一個「溴」是原本就鍵結在碳上?哪一個「溴」是「親核性試劑」?所以,二個「溴」與「碳」形成的「化學鍵」和「電荷」必定是一樣的。

17.  更進一步說,因為「氫原子們」位於撞擊力量的起點與離去拉力的終點,所以,在過渡狀態「氫原子們」與「碳」必定形成一個平面。(被二股力量壓平)

18.  會產生「碳」、「氫」都位於同一個平面的現象,是因為「碳」原子在過渡狀態是「sp2-混成軌域」,「溴」與「碳」形成的「類化學鍵partial bond」,源自於「溴」的「電子混成軌域」與「碳」的其中一個「p軌域」重疊造成的。

n   翻譯編寫 Marye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Organic Chemist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