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形象候選人」背後的利益糾葛

【摘要3.3.2010陳嘉銘 蘋果】 二月底4名立委補選,選後馬總統和金溥聰口徑一致,稱:「會繼續堅持改革。」言下之意,國民黨因未推舉地方派系屬性的候選人而落敗,以白話文來講,地方派系等於反改革。


把「地方派系」和「黨推的形象候選人」對立起來,彷彿前者選舉靠利益裙帶關係,後者靠清新政見和幹才;支持前者是不自主選民,支持後者是自主選民;推出後者的候選人是堅持改革,前者是反改革。


其實「黨推形象候選人」經營的裙帶和扈從關係,一點都不比地方派系遜色。師生關係、長官部屬、親戚聯姻、校友同學、同鄉、同單位、世交、學歷背景、政商往來,官僚體系的共同利益等,五花八門衍生的綿密裙帶體系,都是「形象候選人」在黨內利益蜿蜒媾和的藤蔓


我們應稱多數「形象候選人」為都市型派系,他們的利益裙帶和扈從關係,相較地方派系,更為個體化、彈性化,錯綜交疊化和官僚化。兩種派系都以社會空間的地緣裙帶關係,分配利益,不同之處僅在於兩者社會空間屬性的差異。


都市型派系利益結盟的社會空間,是以求學和工作等現代官僚體系,為裙帶利益衍生的藤蔓主軸。而地理和家族因素,則是地方型派系構成的重要元素。因為社會空間屬性的差異,都市型派系更為隱密、錯綜和綿延不絕,因此更難被公共監督。地方派系則是鄰里和家族之間的分野,清清楚楚,容易成為社會批評的箭靶。


台灣都市型的選民和從政者,常在檢討地方派系,卻鮮少檢討自己也附會在各種派系糾結的社會空間裡。這是台灣社會最大的偽善。派系對民主有利有弊,弊多於利,我們要拿出正確的方法面對它。民主政治的理想,要求所有重要資源都要按照公平普遍的原則來分配;台灣公共建設品質的低劣,和派系分贓政治有密切關係,以都市型派系為軸心的台北市也不例外


所有宣稱公平的普遍原則都會持續被挑戰,民主社會不可能完美,社會不公就會有派系分配資源,派系帶來的安全網難以取代。因此,緩解派系政治弊端的方法,不是否定派系、寄望「形象候選人」,而是輔以直接民主的監督、協商和決策機制,例如公民組成的委員會和公投等制度,迫使政府的每個政策作成和作為裡的派系因素,更透明和合理化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博士】


參考資料:


吳育昇 帶香奈兒美女上薇閣


李四端 摟美眉上酒樓


亮軒 陷桃色風暴


這場混仗 國門黨自找的


欽點人選槓龜 馬意志陽奉陰違


國民黨別再裝沒事了


酬庸難道真是必要之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