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社運為什麼走回頭路?

【何明修 中國時報 2010.03.16摘要】在朝野一片叫罵聲中,王清峰下台了,未來新任的法務部長,馬上要(準備好了)面對的,可能就是批准44件槍決令。

被激發出來的保守民意,不但封閉了任何理性討論的公共空間,也使得人權運動者所要追求的和平、寬恕、正義等價值,越來越不容易實現。

    教改運動者,好不容易終結聯考制度對於教育的扭曲,但多元入學實施,卻引發要求「恢復聯考」的保守輿論。在解嚴時期通過的優生保健法,讓台灣婦女獲得墮胎自主權利;沒有想到,宗教團體所推動反墮胎運動卻來勢凶猛。

   為何會出現這樣「走回頭路」危機?可能是社會運動者太急於實現理念,在還沒成功營造穩固的社會基礎前,就先以政治力量來取得成果。社會運動者,是有機會取得政府職位,掌握決策權力與公部門經費,或是說服政治菁英的支持。

    但是很不幸地,這也開啟社會運動者將精力放在政治場域,他們積極遊說政治人物、參與立法過程,而忽略了與更廣大社會公眾對話、宣傳、啟蒙的工作。由上而下的改革,是依靠科層體制的命令管道,以及威權性的資源分配。

恩格斯說,「革命」即是某種階級意志,強壓在其敵人階級身上。社會運動者固然可以很快地打擊其頑固的對手,但是卻略過了「改造」有文化的過程。國家主義的危險,即容易被政客所操縱;一旦進步性的政策對上了保守的民意,結果很可能是社運的徹底潰敗。

    社會運動,必然同時兼俱政治策略與集體認同的兩種工作。人民的價值觀,才是社會改革的動力來源。如果對「人性的尊重」,能成為台灣社會根深柢固的價值,那麼人權團體所追求廢除死刑、轉型正義等訴求,都是比較容易達成的。

    當「教改」被政府收編與扭曲之後,教改人士將注意力轉向基層,自從1998年以來,社區大學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實踐人本教育的理念。同樣地,去年九月的澎湖博奕公投也顯示,只要運動者願意真誠地說服人民,讓人民有自主選擇的機會,社會運動所追求的價值是可以打敗財團與政客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爆」概念 值得為政者警覺【中國時報 南方朔2010.03.16摘要】 以剛下台的法務部長王清峰為例,她主張廢死早已人所共知,而廢死也是馬總統大選的主要政見之一。因此,馬政府如果不避諱的敢於面對此事,其實是有整整一年九個月的時間,來部署法律的安排,以及各方意見的交換溝通與說服。

一年九個月的努力,儘管仍會有很多人支持死刑,但相信廢死的思想在我們社會必定深植人心。但可惜的是,在過去一年九個月裡可曾對這個問題做過努力?於是一旦問題引爆,王清峰即千夫所指。法務部現在才成立「廢除死刑政策研究推動小組」,整晚了一年九個月!

    因此,由廢死問題,人們已看到了「拖」的危害。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對這個問題不敢及早公開的安排與討論? 人對自己相信的價值,就應有敢於接受挑戰及說服他人的膽量,而居然會一拖就一年九個月,只會用技術性的不簽執行令來擋死刑,他們的不敢是為了什麼?

    廢死問題拖了一年九個月,充分顯示出這個政府畏事拖延的風格。健保費調漲及楊志良請辭,及政府終於對屋價問題出手,以及開始對國公營事業負責人的薪給祭出「反肥貓措施」,這些問題都與民怨有關,政府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問題鬧成了民怨,才會知道問題的嚴重?

在民怨逐漸形成之際,就「先天下之憂而憂」,而這種判斷問題的能力,我們政府怎麼不見了!?     當今的社會已更趨複雜,政府對各類問題已必須更加敏銳並有判斷力與因應力,如果拖延被動,各類問題所形成的負面能量,就很容易集中匯合並向權力中心反打回來。

李鈞震:有教學經驗的人一定知道,學生寫作業會拖拖拉拉,通常只有兩個主因,1、家長的生活習慣不好,家庭傳統的家教不好。2、學生知識不足,不會寫,需要補習。

參考資料:

如果我被殺

明儒學案啟迪47 高攀龍(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