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陸上植物為適應環境做出的演化


生物學的歷史100


1.     植物要在陸上生活會面臨很多問題,需要演化出某些特徵以適應環境。植物要從水生的環境進步到陸地生活,顯然是一個很艱困的考驗,畢竟在登陸之前,綠藻十億年來都是生活在水中。


2.     植物學家不確定綠藻族群成功轉變成適應陸上生活的時間點,不過,化石考證顯示,轉變的時間點很可能是在4億~4.5億年前的希留利亞紀。因為欠缺這些有機體許多重要的結構,我們很難靠化石清楚解釋清楚綠藻從水裡演化到陸地的過程。


3.     我們猜測,最可能是陸地植物祖先的綠藻,結構應該十分類似輪藻Chara。一般認為輪藻演化出二個分支族群,一個是非維管束植物,苔鮮bryophytes,另一個是維管束植物


4.     我們已經知道,生命可能起源於水中,大部分的藻類還是必須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的藻類,並不完全是陸生植物,因為它們只生活在濕潤的環境。


5.     從水中轉移到陸地生活,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演化,因為從許多方面來看,陸上環境並不是那麼容易生存。陸地植物會面臨的問題有:


(1)  當整個植物體不再浸泡在溶液裡,要演化出可以取得足夠水分的構造


(2)  要把溶解的物質,從植物身體的某個部分運送到全身,也要把光合作用的產物(葡萄糖、澱粉),運送到植物體內沒有辦法行光合作用的地方。


(3)  當周遭的媒介變成空氣,而不是水的時候,為了氣體交換順利,必需維持大面積表面的濕潤


(4)  防止身體因為蒸發作用而大量流失水分


(5)  周遭沒有水的浮力,植物必須演化出可以抵抗地心引力的結構,支撐龐大的植物體。


(6)  當有鞭毛的精子因為周遭環境缺乏水,無法游泳活動,同時受精卵和早期胚胎面臨乾死的危險時,植物必須演化出能夠繁殖交配的系統。


(7)  陸上植物必須應付極端變化的氣溫、濕度、風、光等許多環境因素。


6.     絕大部分植物的演化可用適者生存的觀念來解答種種疑惑。


(翻譯編寫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的《Biology-An Exploration of Life生物學》)


徐弘毅:


1.     涂爾幹主張,個人會受到個人所居住的「社會條件」重大影響,每一個社會都有他自己的生態、生活模式與發展。社會,透過一系列道德義務,來約束個人,「義務」是透過教育而獲得的觀念。


2.     涂爾幹認為,個人因為害怕被社會懲罰,所以會遵守社會規範;也有個人因為認同社會規範的價值與崇高,也就是遵行這些規範乃是合理的。社會,對於個人有一種道德上的迫力,這是一種善意的迫力。


3.     涂爾幹認為,人類其實具有雙面性,我們的「感官」傾向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的感官非但不是來自於社會,甚至是反社會。另外一方面,人的「理性」會思考如何與社會互動,會思考道德行動。


4.     涂爾幹認為,社會的道德與規範,必須能讓我們免受到奴役,才能稱我們得到了自由


5.     涂爾幹認為,隨著分工的複雜化,相互依賴的市場也必然擴張,這個趨勢的後果之一是都市化,因為就業人口全部湧入都市尋找機會,個人逐漸脫離傳統社會結構。而經濟學家必然會忽視,社會結構破壞之後的社會現象,包括不適應新環境的精神面反應與犯罪率的提升。


6.     涂爾幹認為,促成現代社會發生變遷的,並不單是「經濟轉型」本身,也包含複雜的分工引起「人口密度增加」,所衍生的各種問題。


7.     涂爾幹認為,只有個人的道德能力成長,才能避免過分複雜「分工社會」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社會就像生物一樣,也會處於不健康的狀態,也會有病態。


8.     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政府不能讓弱勢的族群自生自滅,政府應當主動負起幫助弱勢者適應社會的責任,擴大教育投資,增加學校體育、藝術師資,確實增加體育、藝術課程,實施五育均衡並重教育,讓經濟能力較差的家庭的小孩,也能接受完整的教育。


9.     社會當中的毎一個人,如果都具有專業素養、終身學習的習慣,熱衷於運動、藝術、社團活動的參與,那麼整體社會文化素質,就會提升;若加上農業、工業、商業、文化,不同產業的均衡發展,個人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社會就會趨於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