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的歷史101
1. 在植物各種演化中,最重要的突破是它們發展出陸上繁殖系統。
2. 大部分「藻類」的繁殖結構是單細胞,缺乏保護的細胞壁或套膜。這種生殖組織非常脆弱,容易乾死。相反地,「陸上植物」的生殖組織通常是多細胞的,生殖細胞有套膜保護裡面的精卵不會死亡。
3. 這種性器官雌雄名稱不同,雄性性器官,製造精子,稱為「雄器antheridia」;雌性性器官製造卵子,稱為「雌器archegonia」。
4. 所有陸上植物的繁殖都是「精卵結合」,精卵在性器官裡面結合;接著,每個受精卵在性器官裡面成長為「胚胎」。
5. 這個演化優於藻類,藻類的接合子(類似受精卵,但不一定是雌雄結合,有許多藻類是由一模一樣的細胞結合產生)在母細胞外面的自然環境長成胚胎。
6. 植物的胚胎受到性器官的保護,從植物身上得到它的水分與養分,可以說寄生在植物身上。因此,陸上植物常被稱為有胚植物 embryophytes。
7. 胚胎的發展毫無疑問地是更適應陸上生活,它讓植物最敏感、最怕乾掉的階段,在一個比較濕潤的環境中生長,十分類似哺乳類動物的胎盤。
8. 大氣和土壤的乾燥對陸上植物造成非常多的麻煩。許多陸上植物為了應付這個問題,演化出 氣孔stomata交換氣體,蠟質的外皮來保護植物表層、防止多餘水分流失。植物也發展出維管束運送水分和養分,解決地心引力的問題。
9. 植物登陸的早期應該是先佔領河流、湖泊、沼澤。一批又一批植物持續攻占這些棲息地,大量的植物死亡身體堆積在河底、湖底形成底土,底土發展出土壤,土壤促使更多其他種類植物的生長。
10. 所有的植物都有世代交替的生命週期,以「配子體」為主的「單倍體多細胞階段」,交替轉換成以「孢子體」為主的「雙倍體多細胞階段」,參考下圖:
11. 「雄性性器官」和「雌性性器官」製造出「精」、「卵」配子,精卵結合發展成「孢子體胚胎」,「孢子體胚胎」早期發育階段會「雌性性器官archegonium」裡生長。
12. 比較大、分化得比較複雜的「褐藻」和「紅藻」,顯示出一個演化的趨勢,配子體階段縮減,孢子體階段增加。事實上,孢子體階段比配子體階段更重要。
13. 陸上植物也有同樣的演化趨勢,孢子體階段愈來愈重要。接下來討論各種植物族群的時候,注意它們「配子體」的大小和重要性逐漸下降的同時,「孢子體」的重要性和大小逐漸增加。
(翻譯編寫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的《Biology-An Exploration of Life生物學》)
圖片來源:http://8e.devbio.com/article.php?id=268
徐弘毅:
1. 因為「陸上植物」的「生殖器官」,是寄生在「母株植物體」上,所以,長出「生殖器官」的「配子體(單倍體)」,體型演化得愈來愈小,佔據生命週期的時間也愈來愈短。
2. 而植物體本身,為了將來「生產孢子,提供生殖器官、胚胎養分」等繁殖工作,必須吸收養分充分發育;所以,植物體,又稱為「孢子體(雙倍體)」,體型演化得愈來愈大,佔據生命週期的時間愈來愈長。
3. 從配子體與孢子體的演化消長來看,拉馬克「用進廢退」說並不全然錯誤。
4. 「用進廢退」說觀察到許多物種改變的現象,但沒有討論到導致物種改變的原因,而達爾文的演化論「物競天擇」原則,提供人類思考導致物種演化的各種因果關係。
5. 懂得比較藻類與陸上植物,在水中濕潤環境與在陸上生存的天然條件的差異,才能夠解釋它們為什麼會有種種演化特徵的差異。促進人類思考自然現象、推論因果關係,就是達爾文的演化論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